追忆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廉福章
“我活着是共产党员,死了还是共产党员。当我头脑还清醒着的时候,特交上一万元党费,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党费,请党组织收下。”
真正的信仰,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身为党员干部,只有怀着一颗对党、对人民感恩的心,生命的河流里,才会有如此的纯粹甘洌,没有一点杂质。
我们沿着这条丰饶的河流,迈步追寻,去亲近那清澈的源头。
1931年10月,廉福章出生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纳卡村一户贫苦人家。从苦难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父辈们一起干农活了。
互助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魏积德,已经是年过八旬了。在他的回忆里,那时,穷人家的孩子要上学,家里就得砸锅卖铁。
因为知道家里供他上学不容易,廉福章在学习上很用功,成绩也很好,16岁时考上了互助县简易师范学校。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可不像现在,大家要从家里拿面来学校,放学后自己做饭吃。那个时候,别人拿来的白面,廉福章拿的是杂面,经常一个人倒水和面,吃着杂面拉面。”
由于少年时期尝尽旧社会的艰苦,参加工作后的廉福章,深深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愿望,才能帮助穷苦人过上幸福生活。
也就从那时起,他一步一个脚印,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于表现良好,工作突出,当年,互助县组织部门派他到省干部学校学习近一年。
在省干校,廉福章认真学习党史、党章,学习党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深刻地影响和改造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953年8月,组织将廉福章从互助县调至海北门源,从此他与海北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12月,对年仅24岁的廉福章来说,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廉福章明白,是党给了他工作,给了他一切。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时起,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
生命不会总是顺流。
文革初期,当时,时任海北州委办公室主任的廉福章,受到打压,被分配到海北州红旗煤矿工作,接受再教育。
那时,煤矿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由于井下是斜面井,每次煤车一过来,必须抓紧时间用铁锨将煤装到煤车里,再用绞车把车给绞上去。在井下呆上十分钟,出井要吐一地的痰。
即便如此,廉福章没有任何怨言,默默地每天井下劳动。
逆境最能见襟怀。
身为党员干部,无论何种境遇,理想支撑主心骨,信念稳作压舱石。
“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干活多说话少,除了眼睛亮晃晃,浑身上下全都是黑漆漆的。”
在这样的沉默与劳累中,廉福章更瘦了。但当听到组织的呼唤时,他忘记了这些经历的苦难。
“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在红旗煤矿工作1年零4个月后,因全省对焦炭需求的与日俱增,祁连多隆煤矿开始筹建,廉福章临危受命,到海拔更高、条件更苦的多隆煤矿担任党委书记。
当时,煤矿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廉书记没瞌睡、三班都能跟得上”,意思是工人是三班倒,廉福章却每班都要跟着下井排查安全隐患。因煤矿危险系数比较高,他为了工人们的安全,每个班都要下井到各个点查看,直到排除掉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直到完全放心了,他才会出井离开,而每个班一查就得近两个小时……7年来每天每班都是如此。
一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告诉他的肺部有黑点,建议回家养病,但廉福章拒绝了,依然不管不顾回到煤矿带头工作。由于长期在井下活动,不久,他患上了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