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廉福章
因为信仰 所以坚守
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追寻。
我们追寻的是一位已经去世的老党员的足迹。
虽是素未谋面,但零碎的记忆钩沉中,他工作过的地方,他接触过的村民,他共事过的同事,依然有他温热的记忆。
百姓心中,他既是从来不给亲戚们“打招呼、开条子、走后门”的“冷面高官”,也是总为乡亲们致富指点迷津、出主意的“贴心人”,会为群众受灾伤心落泪,会为群众还没通上电而自责。
同事眼里,他既是“有思想、有本事、能吃苦、干实事”、“实话能干”、“白加黑”式的好干部,也是“有委屈从不抱怨、有成绩从不炫耀”的“真党员”。上班总是比大家早,下班比任何人都迟,从不说大话,一件夹克衫一穿就是十几年,一套老式家具一用就是半辈子。
家人心中,他既是“整天忙工作顾不上家”的忙碌丈夫,也是“从不让孩子们沾光”的严厉父亲。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回家后却很少提及工作,有太多时候,妻子和子女只知道他是党的干部,却不道他是什么职位,办公室在哪。
2015年1月,弥留之际,84岁的他躺在病床,在药盒背面写下遗嘱,把自己省吃俭用留下的1万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组织。
消息传来,没有人吃惊。所有认识他、熟悉他的人,以及听说了他的经历的人,都认为:这对于他,只是一生当中做的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只是他执着追求生命信仰的又一次体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40年在雪域高原的工作生涯,从青春到白头,从烛光燃烧到缓缓熄灭,他一以贯之坚定地践行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四有”品质。
他,就是廉福章,1992年1月退休前担任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时光每天都在翻新,他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野,走出人们的记忆。岁月的洗礼,反而让他那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愈加灿烂的光芒,愈加的彰显厚重、撼动人心。
“对党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力而为。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身为党员干部,只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党的原则,对得起岗位职责,才能抬起头、挺起胸,走正自己的路。
“清廉为官无憾事,宽厚待人有佳声。”
静静地翻开自己的回忆录《往矣集》,静静地再一次品读这两句特意为廉福章写下的诗句,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启甲思绪涌动。“他是从苦难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虽然理论和文化都不高,但是他怀着对党的一颗赤子心,奉行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守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断地学习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一心一意做人民的勤务员,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诚然,身为党员干部,牢记责任,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方能赢得如此佳声。
从青春到白头,不论职务高低,廉福章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2015年月1月23日18时30分,有着整整60年党龄的廉福章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尽管家属遵守老人的遗愿不开追悼会,可海北草原上的干部群众,还是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好干部”最后一程。
尽管廉福章从岗位上退休已23年,很多与他共事的同事也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大家关于他的记忆,并没有被淹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中。
海北州驻西宁干休所原所长杨辉林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50多年前,那时,廉福章风华正茂,29岁便受命担任祁连山报社总编辑。
那时,还没等天亮,廉福章就和记者们一起扛着相机,深入牧区和农村采访,将他视为宝贝的基层鲜活素材带回来。星辰满天,他常和编辑们一起讨论版面、定稿,即便一个标题也反复推敲。有时,铅字不够用,他就和同事们一起聚在昏暗的灯光下,在肥皂或木板上刻起字来。
打开历史卷宗,翻阅当时的《祁连山报》,油墨的芳香依稀浸于泛黄的字里行间,透过《滴水归田,大战春播》、《草原上的帐篷小学》一篇篇文章,廉福章和同事们奔走基层、头顶星光的工作场景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