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廉福章
杨辉林还清楚地记着这样一件小事。
那是1964年,一次单位的司机开车到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办事,青石嘴商品供应站的主任托司机给州委的食堂带来了两麻袋红糖,想给大家改善改善,用糖拌炒面吃。
时任州委办公室主任的廉福章知情后,很严厉地批评司机。他说,红糖是按计划供应的,给政府供应多少就是多少,你们这样,老百姓吃什么?第二天一大早,他安排人把两麻袋红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
细小事,见真章。
30多年过去了,曾任海晏县中学校长的杨习民,如今也是76岁的老人。他说,廉福章关心海晏县教育的事让他至今难忘。
那是1979年,海晏县还比较落后,一个生产队有时候连个会计、计分员都找不到,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一日,杨习民接到了时任县委书记廉福章的邀请,让他晚上去家里坐坐。
在县委清一色的低矮平房中,杨习民叩响了廉书记的家门。一张床,一个桌子,两把靠背椅子,整个屋子不过十几平米大,屋内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我想和你签订个合同。”廉福章开门见山的话语,让杨习民瞬间怔愣。
“什么合同?”杨习民不知情由询问。
“只要学校一年考上一个大学生,县里就给学校一定数额钱的奖励。”廉福章解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人们眼里“遥远的地方”海北,签合同还真是新鲜词,一个县委书记要和中学校长“立军令状”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杨习民连忙说道,都是公家的事,我俩签什么合同,还是算了。
廉福章笑着说:“你回去考虑考虑,明早我先去学校里听堂课。”
第二天一早,廉福章来到了学校,并表示要听校长杨习民讲课。
“在廉福章看来,校长讲课好坏,关系到全校教师的水平。”听完课,他还向杨习明提出几条意见,要多写板书,让学生容易记住讲课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要做一位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发展之本。如此今天众人熟稔于心的道理,彼时人们的认知并不深刻。“青海是偏远落后省份,那个年代廉福章的教育思想透出的是一种大智慧。”
一心奋发工作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虽然在海晏县当书记仅有一年多一点时间,但廉福章刻印的足迹至今闪亮。
一心为党工作的人,任凭职务升迁变化,对党的事业火一样的赤诚都不会变。
“多么希望看到海北发展起来”。这是把最好年华、满腔心血全部都融入海北草原的廉福章最朴素、最深切的心愿。
今天的海北,在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统筹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阔步前行。
还是那条浩门河,不同的是高铁开到了门源,海北驶入发展新时代。
变化在今天,变化在昨天,变化在时光的隧道里,变化在一批又一批廉福章式的干部群众接力前行中。
1983年到1986年在担任海北州委副书记期间,廉福章主抓经济工作。
当时海北州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找到符合海北实际的发展路子,他每个星期都要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对策。
他经常上山下乡调研,走坏了一双又一双的鞋子。为了海北壮大石棉工业,他连续蹲点调研两个月,写出了《关于发展祁连石棉工业的调查报告》。
走出省门开会考察,他抓住每一次机会学习交流,力求以他山之石攻玉。
到青岛考察,他向接待方提出为海北培养人才的迫切愿望,并代表海北州与青岛市草签了《关于共同开发海北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协议》。
在无锡考察时,他又竭力向对方推荐海北丰富的毛纺资源,并邀请对方到海北投资毛纺、石棉产业。在他的推动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北州化工厂、制药厂、毛纺厂等一批企业相继投入生产,掀起“抓生产、抓经济”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