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动精神 书写奋斗篇章
藏药研发队伍里的“ 发明家”
“五一”前夕,记者在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见到了一位正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安儿宁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分析员。他叫杜连平,是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药品工艺质量技师,他正在做的就是要分析出如何能进一步提升药品的工艺水平和质量标准。放下手中的试管,杜连平说道, “虽然这款药品已经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但是,药品的工艺水平和质量标准在不断提升,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把好第一道关。”
杜连平回忆道,他是在入职金诃藏药 后,才对 藏药 有了 更深 的认 识和切身的体会。藏药是青藏高原民族医 药的 珍宝 ,作为 青海 省的 特色产业,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杜连平发现,由于工艺较落后,产量较小,藏药并不为很多人知晓。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产生了提高藏药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想法。
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那时的他一心扑在实验室的工作中,做原辅材料检测、收集检测数据、整理图谱档案、编制质量标准,跟着有丰富经验的老同事学习。有些供应商无法提供的藏药材,他就跟着前辈一起山上采,杜连平一招一式地学,一项一项地做试验,积极参与各种研发项目,积累经验,发表学术论文,慢慢变成了分析员里的佼佼者。现在,他依旧会带着学生和徒弟上山采药,杜连平总说: “藏药材对自然条件、生长环境都有要求,自己上山采药学到的是不同于书本上的知识,如何辨别、如何采摘、如何存放等等都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在试验中,杜连平也是努力进取、不断创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2016年颗粒车间制粒制备软材环节时,浸膏与白糖比例通常无法突破1:10 ,白糖的比例越大越容易制粒,反之则难以成型。杜连平就和生产人员不分昼夜地对白糖、浸膏等原、辅料的比例进行分析、对比,并根据不同批次参数进行反复试验,使得浸膏与白糖比例达到1:7.6 ,这样颗粒的粒度不仅能得到保证,而且提高了药品的内在质量。
坐在 杜连 平旁 边的 同事 袁发 荣接过 话茬 说: “别 看老 杜是 个‘糙 汉子’,他比我们心细着咧。不仅能发现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原来,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杜连平发现制粒沸腾干燥机流化床在来回推拉中车轮对地面的磨损很严重,地面起尘清场后容易积水,这样就不符合药品生产规范,而且流化床每年都需要维修。杜连平发现问题以后就开始动手解决,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对着流化床敲敲打打,但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后来才明白,杜连平在流化床下增加了不锈钢行车轨道,改造后的流化床在轨道内做往复运动,避免了地面磨损,而且还符合药品生产规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老杜是我们公司出了名的‘发明家’,”袁发荣接着说道, “老杜参与的科研项目就有十余项,还有两项发明专利呢。”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杜连平看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漆器,上面髹黑饰朱,两种颜色让杜连平感觉到了漆器的高端与大气。久久不能忘怀的他,忽然想到青海的红枸杞和黑枸杞也是这两 种颜 色,为什 么不 能融 合到 一起?反复琢磨,不停试验,杜连平发明了红黑枸杞双层片的专利,并且已经计划在2018进入市场进行推广。杜连平挠挠头说: “其实有些发明专利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看到一样东西,我就会想能不能把它应用在藏药里,也是希望自己能在继承和弘扬藏医药文化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