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犇”向美好新生活
蔡相山为羊群添加饲料。陈贇业 摄
大门口停满了汽车,几个人拎着沉甸甸的编织袋往汽车后备箱上装,一群人围在院子里挑选新鲜的牛羊肉。
“老板,这部分牛排我要了。”
“这个羊腿帮我称一下。”
蔡相山、马相梅夫妇被顾客围在中间,按照顾客的需求,熟练地分装、过秤、算价钱,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是1月31日下午,记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新华村马相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的一幕。
春节临近,格尔木的牛羊肉销售迎来高峰期,合作社里当天屠宰的新鲜牛羊肉更是成了“抢手货”,这让负责人蔡相山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黄膘牦牛肉、草膘羊肉每斤30元,白膘牦牛肉、黄牛肉每斤26元,卖得特别好,这些天很多人都是打听着过来的。”蔡相山一边忙着照顾客户,一边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自家牛羊肉的行情。
在顾客们的积极采购中,合作社架子上的牛羊肉很快销售一空。蔡相山、马相梅夫妇简单收拾了一下庭院,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屋里取暖。
“从上个月中旬算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卖了30多头牛、200多只羊,除去牛羊收购、饲料、人工等各种成本,利润有5万多元。”围着暖暖的炉火,蔡相山算了一下牛羊肉目前的销售情况,从他的口中我们得知,为迎接春节前的销售高峰,合作社在去年11月底从乌图美仁乡收购了大批牛羊饲养起来,目前牛羊储备充足。
采访过程中,蔡相山的手机响个不停,有向他打听价格、约定上门买肉时间的,有想通过微信预付定金、提前选定所需牛羊肉部位的,蔡相山都一一热情回复并拿个小本子认真记录下来。
“这些天,我们都是每天早上六点忙活到晚上七八点,还有很多顾客的订单没来得及处理,忙是忙了点,但赚了钱还是很开心。”蔡相山告诉记者,合作社2015年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靠着牛羊养殖及销售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这几年,客户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自己95后的儿子蔡生亮也到合作社帮忙。
“从学校出来后,父母劝我回村帮忙,并许诺每个月给我开6000元的工资,我认真想了想,觉得挺好的,就回来了。”蔡生亮笑着说,虽然目前合作社里的生意大多还是父母这些年积累的老客户带来的,但他也开始尝试在网上进行销售,并获得了一些订单。
蔡生亮带着记者来到隔壁切割和储存牛羊肉的房间,记者看到,许多已经切割好的牛羊肉整整齐齐码在泡沫箱里,即将被运送。
“目前我们除了省内订单,还接到了西安、成都、武汉等大城市的订单。客户下单后,我们将牛羊肉分割装箱,打电话给顺丰快递,让他们上门收件,寄送到全国各地,非常方便。”蔡生亮说。
下午六点多,蔡相山一家开始准备饲料,喂养牛羊。记者跟随他们来到储备饲料的仓库,入口处两台绿色的饲料混合搅拌机格外显眼,仓库深处堆放着很多饲料袋和草料墩。
“我们从外地收购了大量饲料,不仅用于自家牛羊的喂养,还卖给格尔木、德令哈、诺木洪等地的养殖户。”蔡相山一边介绍,一边将仓库里储备的新疆玉米饲料和河南绿色花生秧、安徽小麦秸秆等草料按照比例投入混合搅拌机里,不一会儿饲料混合搅拌完毕,通过传送带装进了运送饲料的三轮车里。
“天气比较冷,饲料喂好了,营养跟上了,牛羊才能保膘。”从前院的牛圈到后院的羊圈,蔡相山和马相梅相互配合完成了投料,合作社里的牛羊在他们的照顾下膘肥体壮。
看着这些牛羊,蔡相山感慨地说:“从刚开始的几十头只牛羊发展到如今的上千头只,这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
指着羊圈旁边的彩钢大棚,蔡相山告诉记者,去年,格尔木市供销联社提供扶持资金20万元,合作社出资3万多元,新盖了500多平方米的大棚,新棚子计划用于合作社饲料的储存。
“新的一年,我们打算加大牛羊养殖规模,扩大饲料生意,带动村里的乡亲共同致富。”对未来,蔡相山和马相梅期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