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从“五缺五不缺”中汲取精神力量

——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某管线大队建功强军事业纪实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石 健 胡 强 朱伊丹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3-08-10 查看数0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日前,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某管线大队在“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结合自身任务和底蕴,忆管线建设历史,话巡修管线故事,强守护使命担当,汲取历代管线兵用血汗凝结的“五缺五不缺”精神力量,激励新兵们要去最艰苦的地方,建功强军当先锋!

军警联合巡线。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供图

恶劣环境中

他们有一颗滚烫的“忠诚心”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这是民谣中的青藏线,也是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某管线大队官兵需要面临的挑战。

盛夏时节,内地早已蛙叫蝉鸣,高原依然寒风呼啸。取暖设备需常开,才能让点位上的管线官兵止住上下牙齿的“交锋”。驻守海拔4600多米五道梁的该大队五中队,就像一颗钢钉牢牢地钉在那里,确保输油管道的安全畅通。中队长黄嘉文说:“再难耐的严寒,也冻不住管线官兵那颗滚烫的‘忠诚心’!”

忠诚,是这支部队最鲜明的底色。翻开该大队的创业发展史,忠诚足迹随处可寻:40多年来,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大队官兵用青春和热血护卫着格拉输油管线,为繁荣西藏经济作出突出贡献,涌现出“建功高原模范输油管线连”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7名官兵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1977年以前,西藏每年需要的大量油料,全靠汽车往返数千公里运到西藏各地,仅汽车本身在路途中所耗费的油料就占到30%左右。为解决西藏油料紧缺、运线过长等问题,加速西藏经济发展,鏖战4年,终于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所处地形最复杂的输油管线。

“没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先辈们也不可能在生命禁区创造如此人间奇迹!”该大队官兵纷纷表示,作为后来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接过使命,以绝对的忠诚守护好这条雪域的能源大动脉。

管线作业。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供图

战天斗地中

他们有一股倔强的“牛脾气”

“空气稀又薄,氧气吃不饱;胸如压磐石,满脸高原红……”这是该大队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所在驻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点位海拔超50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50%,8级以上大风天气达120多天。

正是在这样的恶劣气候和环境中,管线官兵们砥砺前行、从未退缩,磨砺出了一股倔强的“牛脾气”。

一次,格拉输油管线五道梁段因腐蚀发生断裂,输油被迫中断。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风雪鏖战,终于完成抢修任务。此时,官兵们的双手已满是伤痕,管线上密密麻麻的都是血手印。而风雪中却回荡着一首熟悉的旋律——“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该大队二级军士长崔新泽很喜欢西游记续集主题曲中的这段歌词。“在没有信息化管理手段前,管线官兵巡线1000多公里格拉管线,需翻越10余座大山,穿过100余条大小河流,行走在900多公里的海拔4000米以上严寒地区,最高海拔5231米,更要检修560多公里铺设在常年冻土中的管线。”崔新泽说。

唐古拉泵站海拔5000多米,是格拉管线海拔最高的泵站。2020年10月的一天凌晨,值班员发现进站压力急剧下降,第一时间判断为管线断裂,并迅速上报情况。抢修分队迅速前出,开挖、清理现场、焊接、吸油,以最短的时间抢通了管线。

大队的管线官兵奔波在风雪青藏线上是一种常态,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护卫着这条雪域高原能源大动脉的畅通与安全,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为繁荣西藏经济作出突出贡献。

进行高空绳网训练。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供图

擦亮军人底色

他们有一种鲜亮的“背景色”

“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40多年来,该大队抢修维护队官兵战风雪、斗严寒、抗寂苦,圆满完成了管线抢修任务。一级上士霍康说,在无人无绿植的荒原里,最美的颜色就是管线官兵身上的那一抹松枝绿。

2009年,连队发现不法分子安装的盗油阀门后迅速赶往了现场。人还未到,一股刺鼻的汽油味就从远处传来。崔新泽凭借多年抢修经验,果断熄火停车,徒步向抢修点前进。拆盗油管卡、堵盗洞、打补卡、焊接……崔新泽在一米多深的油坑中连续奋战3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任务,却也因长时间吸入油气患上了急性肺水肿,从此落下病根。

2014年,格拉管线楚玛尔河段发生腐蚀穿孔,急需换管处理。崔新泽带上抢修工具与战友前往事发地点。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开始打磨坡口、专注焊接,却没有注意从土层中渗出来的油料,一个火花落下,汽油被瞬间点燃。崔新泽因躲闪不及被烧伤,在病床上整整趴了一个月。

“管线兵就是为管线而生,技术不精就不是合格管线兵!”为掌握“带油焊接”技术,崔新泽找来不易闪爆的柴油反复试验,冬天坐在冰雪覆盖的金属设备上施工;夏天举着焊枪忍受高温烘烤,终于做到“焊枪在手,岿然不动”。

崔新泽入伍20多年来,平均每年上线抢修管线15次,用掉焊条300多公斤,格尔木至拉萨沿线所有的泵站、所有的管线都留下了他的背影和足迹,累计挽回国家油料损失5000多吨。他的事迹激励着一茬茬管线兵争当“高原油龙”的“守护神”。

抢修管线。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供图

在队伍建设中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小妙招”

唐古拉,意为高原上的山。对许多人来说,这是青藏高原的代表和象征,而对于该大队的官兵来说,这是他们自主抓队伍建设的标高。

驻守唐古拉的该大队八中队是一个光荣的集体,是大队两个一等功中队之一,与大队直线距离将近600公里。如何抓好中队建设?他们用中队荣誉和使命来凝心聚魂,发挥官兵主观能动性,自主建设建强战斗堡垒,用守护“雪域油龙”的光荣使命感召大家,以一等功中队荣誉来激励官兵,积极为中队建设添砖加瓦。

该大队七中队驻地海拔高、环境条件较差。他们立足自身谋发展,主动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建设起海拔最高的健身房,积极开展体能小比武、技能小竞赛、体育竞赛等。同时,他们以《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和条令条例为依据,正秩序、严作风、立标准、树形象,推动中队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过硬。中队长张万良说,远离大队更要正规有序、规范有章,我们并不缺少优良传统和科学制度,纵使缺少直管,也不缺依法治管。

“官兵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我们依法治管最大的成效。”该大队领导欣慰地说。

进行高空抓杠训练。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供图

阔别故里中

他们有一段特殊的“相思情”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该大队十一中队二级上士李栋良说,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守护“雪域油龙”而来,中队就是我们温暖的家,而战友就是我们亲爱的家人。

一次,执行抢修管线任务中,一名战友突发急性肺水肿,李栋良硬是背着战友跑了几公里的山路。到达医院时,他全身湿透,双腿止不住颤抖。因为及时送医战友得救,一个欣慰的笑容就驱散了他满身的疲惫。

该大队所属官兵大多驻守在荒无人烟的雪域戈壁,常年都看不到一个陌生人,更不要说与家人团聚了。一年下来,能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快乐而短暂。身边的战友就成了最亲密的伙伴和家人,以中队为家的光荣传统代代赓续。

“以中队为家,把战友当亲人。”该大队八中队战士高亚豪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来到连队,他发现中队的战友平时都要到很远的城镇上去才能理一次发。于是,他主动当起了中队的“理发师”,先拿自己练手,还跑到理发店“取经”,学成后他就承包了中队的“理发业务”,只要没有抢修和巡线任务,他随叫随到,主动为大家服务。

得知近两年锅炉班力量薄弱,高亚豪主动请缨,在完成任务以及训练之余,到锅炉班值班,帮战友维护保养设备,还与战友聊家常,缓解大家的心理不适和工作压力。

同属该中队的中士郭压轮是个技术流,以抢修管线速度快、质量好、不反复而闻名中队。平时他也会热心帮助战友,他的“压轮小课堂”主要讲述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如何准确判断事故性质、原因等等,为中队培养了不少技术骨干。他说,技术自己留着只是自己一个人精通,让身边的战友都精通,才是互帮互助的真正内涵。

“传承优良传统,勇当时代先锋。”官兵纷纷立誓:要像先辈那样忠诚使命敢担当,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