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医疗援青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6月19日,记者从医疗援青工作15周年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历经15年奋斗,青海省医疗卫生事业通过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实现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居民健康水平、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全方位跃升。
自2010年对口援青工作启动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6省市以及辽宁、沈阳军区部队医院,后续拓展至江苏南京、无锡等城市,通过资金、智力、技术和网络支援,倾力帮扶青海医疗卫生健康事业。
15年间,中央层面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约193.68亿元,支持青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青海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投入1.56亿元,建成33个项目。2022年获批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各支援省市累计投入约25亿元资金,精准补齐基层短板。2024年,西宁市入选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再获5亿元中央财政支持。
从省市结对到“6+1”帮扶机制(6省市支援6州,上海中医药大学支援省中医院),再到“组团式”支援与“组团式”帮扶并行,青海成为全国唯一“双组团”省份。其间,各支援省市累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019项,显著提升受援地区医疗服务水平。通过“传帮带”培养技术骨干约2.46万人,选派60余名领军人才担任领导职务,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远程医疗广泛开展,智慧援建成效显著。
15年的全方位支援帮扶,青海省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从2.8万人增长至7.3万人,增长率达157.8%;执业医师数量由0.98万人攀升至2.17万人,增幅达121%,其中,高层次人才占比达28.6%;培育本土学科带头人137名。
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万张增至4.6万张,增长128%;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1.07人提升至3.64人,增长率高达236%;乡镇卫生院达标率从23%跃升至91%,基层首诊率达68%,县域内就诊率突破82%,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人均预期寿命从69.96岁(2010年)提升至74.8岁(2023年)。包虫病筛查率98.3%,手术救治成功率92%。20家“组团式”援青医院建成“五个中心”,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增强。
青海将持续推进相关工作,强化6州本土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夯实“互联网+医疗健康”基础,积极推动智慧诊疗。深化中央层面“组团式”支援机制,提升省级医院辐射能力,为推动健康青海建设、服务高原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