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青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来源:西宁晚报作者:师晓琼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4-05-26 查看数0

5月的天峻山,雪后初晴,一只小藏狐时而驻足远眺,时而跳跃奔跑,宛若雪野中的精灵……这一幕恰好被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签约摄影师边忠建近距离拍摄到。

5月7日上午,今年首批47只雌性藏羚羊向卓乃湖方向迁徙,藏羚羊一年一度的大迁徙正式开启。

5月20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县叶格乡莱阳村生态管护员周塔和图旦尼玛在日常巡逻中,遇到三只软萌的猞猁幼崽在嬉戏打闹。

……

青海,可以偶遇保护动物的神奇之地,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同时在建的省份,这里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这里有上万名生态管护员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了增收。

青海,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放眼青海大地,我们无比欣喜于眼前的生态美景!

国家公园里的别样风景

从西宁一路向西,驱车绕着青海湖行驶,在青海湖北岸的羚羊小镇附近,一群群普氏原羚快活地在草原上嬉戏,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抬头望向远方。

通过多年的保护,青海特有物种普氏原羚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同样发展壮大的“家族”,还有黑颈鹤,种群数量达到2600余只,较10年前增加了1400余只;青海湖裸鲤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上蹄疾步稳,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在即,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我省以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为导向。今年,我省继续高质高效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公园示范省总体规划为统领的“1+N”规划体系。智慧保护地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积极引入通讯物联等先进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自然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们与野生动物做邻居

初夏时节,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宁湖湿地里6只黑颈鸊鷉在湖面上追逐嬉戏,悠闲自在。

近年来,随着湿地公园水域环境改善,多种原本迁徙的候鸟选择留在西宁越冬。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颈鸊鷉、斑头秋沙鸭、鹮嘴鹬等,宁湖湿地成为候鸟及本地水鸟迁徙、繁殖的重要水域。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省分布有陆生野生动物66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主要有雪豹、黑颈鹤、荒漠猫、黑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大型真菌260多种。

从出台有关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到开展专项行动打击非法交易;从推动雪豹、藏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到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提高全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水平,到首次将保险机制引入野生动物致害赔偿……近年来,我省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十年来,全省各地累计救护野生动物50种1000余只,野生动物保护收容救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更加规范。雪豹、高山兀鹫、秃鹫等人工繁育方面取得国内领先水平;丁香、山莨菪、油麦吊云杉等珍稀特有野生植物的野外抚育、人工驯化繁育及野外回归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逐步完善。

走近高原精灵的生态“保护者”

远处的山峰安静地绵延向远方,鸟儿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地叫着……太阳还未升起,郑伟国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进山了。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硫磺沟管护站站长,他和队员们已经习惯了在茫茫林海中进行巡护记录。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硫磺沟管护站随之建立。管护站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几公里,巡护面积达22万亩,每天至少要巡护40公里。

近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在青海逐步形成。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一户一岗”,培养生态管护员1.72万名,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40个管护站共同守护1.5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安全。据统计,2023年,1265名生态管护员开展巡护5万次以上,巡护里程达141万公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向好,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青海的广大牧民群众已经从生态的“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的“保护者”,已经从生态的“消费者”转变为生态的“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