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唯在细处见真章
就在不久前,我省发展“飞地经济”助推藏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意味着我省由探索“飞地经济”向实践和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的迈进,也是践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又一重大举措。
这次座谈会虽不能完全代表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观,但从其中能窥得我省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缩影。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是推动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就拿这次座谈会为例,海西州作为“飞入地”境内可利用土地面积广,加之资源富集、产业发展底子厚和环境承载力强等优势,能够承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及省内其他州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我省区域发展空间的拓展,自然资源实现合理的配置,产业发展集中发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诸如,黄南、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在地形、地域、空间等方面极大地制约其经济纵深发展,而通过“飞地经济”的推动发展,可以异地将一些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产业集中到海西发展,从而像环境承载力弱、地理地形复杂等种种制约因素便迎刃而解。
透过这次会谈的主体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我省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已从过去的“受援地”变成了“主攻地”,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可以看出,发展仍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此外,根据我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了更加科学、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体系。
青海,作为我国西部的一个多民族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尽管各地区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差异,不协调、不平衡,但总体上较好地把握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目前,以省会西宁为区域中心的辐射圈逐步扩散开来,向东依托兰青、青藏铁(公路)发展的兰西经济带,向南重点打通新青川大通道,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带接轨,向西借助“一带一路”融通南疆,衔接中巴经济走廊,向北连接新欧亚大陆经济带,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