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天堂—西宁、青海湖二日游
01重庆-西宁
有时候出游可能没有为什么,就是想出去走走;有时候出游是有目的的,就是喜欢那儿的一切;有时候出游就是为了弥补遗憾,这一次去青海湖就是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虽然在兰州上学四年,离青海湖特别近,但是就是没去过,中间也是有种种的原因耽误了)所以这次必须补回来,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去是因为这个时候正是看油菜花的季节。
因为路程较远,这次选择比较省时的交通工具—飞机。为了缓解旅途疲劳,我们尽量少拿随身物品,轻装上阵最好。考虑到西北的天气,毕竟在那个方位待过4年,多多少少也会有些了解,所以必须带一些防晒的东西。
1、首先相机肯定要拿上,这个相机还是上次为了云南自驾游买的,最入门的单反尼康D3400,55-105的镜头,对我来讲已经够了,相机是记录美景的重要工具,有了它就像有了时光机,记录美好的那一瞬间。
2、除了相机就是要带一两件外套,因为那边白天热,晚上会冷,穿个短袖会被冻死。
3、还需要带一些护肤品,比如防晒霜、保湿水什么的,因为那边紫外线很强,空气也很干燥。
4、一些感冒药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应急可用。
5、草帽,方便,最简单的防晒,关键是还能当装饰品拍照。
6、墨镜、炎热的太阳和墨镜最配。
7、太阳伞、不要以为有了草帽就不需要太阳伞,草帽遮不住的地方晒个几小时就会脱皮,所以太阳伞也是有必要的
8、丝巾、当然也是为了防晒。
一切美照的来源
相机、太阳伞、墨镜、丝巾、草帽、防晒霜、感冒药等等。
准备的外套
汇总就一个旅行包
到达机场准备出发
飞机上看到的云朵总是那么的洁白无瑕
到了西宁怎能不吃一晚兰州拉面,虽然不是在兰州,但是也够正宗。
第一站我们来到塔尔寺,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这里除了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还有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壁画是各殿宇墙壁上的绘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去塔尔寺参观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大殿之上,很多喇叭盘膝而坐,专注地画唐卡。
遗憾的是塔尔寺里面不能拍照,所以拍摄的只有外景。
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莲聚塔:了纪念释迦摩尼降生时走七步 菩提塔:纪念释迦摩尼修行正觉 四谛塔:纪念释迦摩尼初转四谛法论 神变塔:纪念释迦摩尼降伏外道时的种种奇迹 降凡塔:纪念释迦摩尼从天堂返回人间 息诤塔:纪念释迦摩尼劝息诸比丘的争端 胜利塔:纪念释迦摩尼战一切魔鬼 涅盘塔:纪念释迦摩尼不生不灭。
转金筒,今天游玩塔尔寺就回酒店休息了,明天准备去青海湖。
02西宁-青海湖-重庆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今天我们就一睹中国最大内陆湖的风采。
青海湖的油菜花,它们绽放的背景是青海湖,这个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最大的咸水湖,让这里的油菜花多了几分“底气”,仿佛不用尽全力的迎接开放,都是件罪恶的事。所以青海湖的油菜花,着眼于大,水天之际,几公里绵延不绝,犹如黄色的花毯、仿佛黄色缎带,还有些则散落着,像绿色海洋里的繁星...总之,青海湖的油菜花大气磅礴,像极了青海的牧民,热情爽朗的笑,毫不保留的对你好。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青海湖的美景吧。
这是在车上拍的,远处就是青海湖。
天是那么的蓝,草是那么的绿。太阳确实挺大,晒在皮肤上会痛,还好之前准备的比较足,不然要掉几层皮。
藏族部落
风吹草低现牛羊
大青海湖,此时已经分不出天和湖了。
牦牛
中国鱼雷试验发射基地
油菜花
很震撼
像不像在童话世界里
大美青海
美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青海湖
总感觉湖与岸的交界处是陷下去的
当地的建筑风格,朴实。
青海湖的美我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是去往丹噶尔城的路上,之后就回重庆。
阳光下的油菜花和草原
丹噶尔西门拱海门源于当时羌地祭海的风俗,祭海的官员从此门西去青海湖见西海神。拱是“作揖”,海是“祭海”,都表示恭敬之意,城楼上设置有大型的展板,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老照片资料等。
丹噶尔古城 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素有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火祖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为纪念火神—炎帝而修建的阁楼,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体建筑高14米,建筑面积为202平方米。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湟水上游第一阁”,已成为丹噶尔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古城内长不足千米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等建筑,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
丹噶尔古城现存的一座洋行——英国人办的仁记商行,它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 清中晚期,丹噶尔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各路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德等国的商人也在这里纷纷开庄设行,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有泰兴、仁记,泰和、怡和等八大洋行。
很多房间里仍保留当时的家具风格
当时英国人的会议厅
大花轿
满满的旧社会纪念品
当年清政府的衙门
路灯壁画
丹噶尔古城演艺厅 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
里面主要是歌舞表演和服装表演
古城墙
青海游让我真切的体会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壮瑰丽,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宗教文化的神秘莫测,着实让我震惊、感动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