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高原先锋】团结村:团结一心谋幸福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青海广播电视台走基层特别报道高原先锋。今天走进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感受这个村在黄河谷地团结一心谋幸福的发展之路。
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居住着来自全国四省八县四个民族的50户人家。
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 马忠禄:1979年搬过来的时候这个地方非常艰苦,没有一棵树,庄稼也种不了,吃的水是从3公里以外,用牛车驴车拉过来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地处黄河谷地,本该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但当时的生产能力无法将落差400多米的黄河水引到村子里来。因为没有水这里只是一片荒滩,群众守着大河却没水用。50年前,当地党委政府决定从30公里外的巴曲筑坝修渠,依靠群众的力量,建设惠及沿线14个村6000多名各族群众的“幸福渠”。就在此,仅有4名党员的团结村党支部成立了。有了党支部,群众也就有了主心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原来各自为谋生奔忙的村民共同加入到水渠建设中。为纪念各族群众共同奋斗业绩,激励各族群众为幸福生活继续共同奋斗,修成的水渠被命名为团结渠。
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 马忠禄:那个时候我作为一名党员,心想着带头干,把大家带起来。
有了水,村落周边的树木成活率高了,团结村也成为同德县主要粮食产地之一。小麦、油菜、豆类、洋芋等农作物连年丰收。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村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陆续提上议程,村党支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对未来更是信心倍增。
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 格日多杰 :我们首先要把这个班子团结起来,然后班子把党员带动起来.怎样把这个村子带动起来发展起来,带领村民致富起来,这是我的第一责任。
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大力实施,以“美丽乡村”建设改变“颜值”,用“村规民约”来提升“内涵”,一幅幅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美景和文明气息让团结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20年被评为“青海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美丽家园示范村”。
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 马忠禄: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这里的民族团结搞得非常好了。村里的村规民约都是由村民自己来定。自己定的就要有自己来执行。现在团结村的村民非常团结。不管干什么都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块使。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团结村党支部由最初的4名党员,发展到现在17名党员。多年来, 团结村党支部紧紧团结来自四面八方的多个民族群众,攻坚克难,完成了农田水利建设,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根基。从最初的一盘散沙、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民富村美,生动诠释了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巨大力量。
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 马忠禄 :现在我们这个村子里人也变多了也富裕起来了,原来的话问一句你平均收入多少,都会说能吃饱肚子了,现在问村里人你平均收入多少,他会说今年挣了十几万,这样对比和原来的差距太大了,这些还是因为党的好政策。
在上个世纪的农田水利综合改造中,团结村所在地发现了新时期时代宗日文化遗址,出土了举世瞩目的舞蹈纹彩陶盆和二人抬物彩陶盆,描绘了一幅远古时期已知黄河最西端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劳动娱乐的生动场景。而今,在这个遗址上生活的团结村村民,如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借助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绘制实施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是团结村党支部正在思考的问题。
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 格日多杰:我们下一步打算借助宗日文化旅游打造美丽乡村,通过打造旅游乡村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增加村里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