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积极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共享小屋建设
近日,青海省残联通过“互联网+辅助器具”和“科技助残”新途径,积极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共享小屋建设,探索改革创新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新模式。
自2020年确定西宁市城西区为试点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辅助器具社区精准康复辅助器具共享服务工作以来,通过示范项目,根据残疾人的反馈和项目运行情况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项目运行体系,面向全省推开,在各地残疾人较为集中的社区和公共服务场所等设立辅助器具共享小屋。
西宁市民 郝秀娜:这个阳光小屋我觉得给我们居民带来很大的方便,随借随还,不用押金。
西宁市城西区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负责人 郭晋:目前完成了31个站点的建设,其中包含了7座阳光器具共享小屋,共投入200余辆轮椅,目前使用人数达到了1万余人次。
残疾人辅助器具共享服务站点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标志着残联着力深化改革,着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社会化服务细节,提升社会文明城市形象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广大残疾群众享受到更加多元的服务方式,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有效解决了残疾群众出行问题,为有需求的老弱病残孕及外地游客提供了便民、利民的免费共享服务。
青海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主任 岳云峰:我们将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在全省8个市州45个县区市普遍推广残疾人辅助器具的租赁小屋,为临时或急需使用辅助器具的残疾人和身体不便的朋友们提供更多的服务,争取在“十四五”末在全省公开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