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西宁湟中:云锦织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张璐发布时间:2023-04-12 查看数0

寸锦寸金,灿若云霞,享誉世界的云锦,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西宁市湟中区陈家滩文化旅游产业园有个云锦织造生产车间,村民们靠着云锦走上了致富路。

走进青海华坊工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绣娘们正在各自的织机上忙碌着,在上万根丝线的织面上,各色织线来回穿梭,色彩瑰丽灿烂的纹样跃然布上。

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陈家滩村村民 黄发琴:我现在织的图是九凤凰,这一幅图织完要5个月,我干云锦差不多有八年了,像我们做的云锦是计件活,自己干得多就领得多。

黄发琴告诉记者,车间里的绣娘和她一样,大部分是周边村庄的留守妇女,这份工作,帮助她们实现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近工作挣钱的愿望。郭海花成为职业绣娘后,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手艺提高家里的收入。

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居民 郭海花:看图、配线、系丝,还有机子的操控各方面都有难度,通过培训,我学了半年多,只能做简单的图,需要耐心细心。

邓尔秀是郭海花的老师,她学习云锦织造工艺有20年了,如今已经成为生产车间的管理者,她告诉记者,她们织造的云锦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挖掘青海特色,展示青海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特色文化。

青海华纺工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 邓尔秀:我们培养了300个人,厂里现有的人是68人,这些产品销售到欧洲、上海比较受欢迎。

云锦流传于南京、苏州等地,为什么能在青海焕发活力?这家企业的创办人柳枝,是土生土长的西宁湟中人,1998年发现云锦产业的商机后,去苏州拜师学艺,掌握了云锦织造的全部工序后,回乡创业,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化企业。

青海华坊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柳枝:能带动当地的劳动力,所以我有成就感,因为它是一个很古老很优秀的手艺,所以把它留在青海,在这边发扬光大。

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从玻璃展柜中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柳枝有自己的想法。

青海华坊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 柳枝:我做云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纺织技术方面的经验,我想着接下来用牦牛绒、牦牛线来做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要扩大规模,在设计上、技术上不断更新,产业链更完善,做到更好,让更多的人受益。

近年来,“非遗+乡村振兴”就业工作坊的模式改变了湟中地区许多人的生活,手艺人们通过创建或者加入就业工坊,制作的手工艺品,通过东西部协作等平台,逐渐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西宁市湟中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韩丽:湟中区和南京市栖霞区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立足湟中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建成了青绣就业技能培训、手工艺加工等一批特色项目,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接下来,我们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加快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东西部协作项目新标杆,示范带动走好共同富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