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的画卷在青海徐徐展开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王荟发布时间:2020-12-07 查看数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把脱贫攻坚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摸清底数短板 持续提升“三感”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底线性任务,承载着民生期待,同时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脱贫的质量和成色。

从“上学难”到“上好学”,青海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改扩建校舍338万平方米,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深入开展控辍保学,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

从“看病难”到“放心治”,全省所有行政村卫生室达标,贫困群众住院自付比例稳定控制在10%以内,全省5.46万慢病患者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2.33万名大病患者得到集中救治。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我省精准锁定“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5.2万户20万农牧民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和农牧户危旧房改造项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从“饮水难”到“喝好水”,我省在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中投入资金28.2亿元, 全省农牧区饮水设施日益普及,全省234.67万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

为贫困地区打基础、增后劲,我省集中精力解决交通、电力、网络通信等短板问题,截至目前,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客车通达率、光纤宽带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8%,贫困地区乡镇大电网覆盖率达到97%,通过离网光伏,剩余10个乡镇也满足了用电需求。

扶智扶志并举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增收入”“富口袋”与“强精神”“富脑袋”同步进行。以海东市为例,出台的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累计节约婚丧嫁娶开支约5.56亿元,极大减轻了贫困群众负担。

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其发展能力,既是关键,更是目的。村子发展,村民致富,离不开基层干部的真抓实干。五年来,我省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4万余人,打造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以产业谋长远 接续乡村振兴

青海被誉为“世界牦牛之都”,我省将牦牛养殖作为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持续走好绿色产业扶贫发展道路。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业、新能源产业等高原绿色扶贫产业,带动全省48.2万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青海拥有丰富的“美丽”资源,围绕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俗农庄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类发展乡村旅游,累计实施的208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58万户、5.34万人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