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龙村蹲点日记:在困境中探索出的“岗龙做法”
身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甘德县龙岗村,和周边农牧区一样,同样面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紧扣生态友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方向,结合传统与现代畜牧业的转折点,这里形成了一套“岗龙做法”。
沿着黄河支流柯曲河顺流而下,记者来到了离甘德县城46公里的岗龙村,这里平均海拔3950米,是青南地区典型的纯牧业村。
5月,正处在春夏之交,在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饲草种植基地,拖拉机驱动着翻转犁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公保多杰是一名拖拉机驾驶员,负责合作社饲草种植基地的翻地和播种工作,前段时间,村里刚刚分红,他是分红最多的一个人。
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牧民 公保多杰:
记者:这是你们去年分红的照片。
公保多杰:嗯就是,这是我。
记者:那你分了多少钱?
公保多杰:29500多元。
问:那你分红这么多是因为家里的草场特别多吗?
答:我们家里没草场,只能开拖拉机挣钱。
家里没有草场,为什么却分红最多?这就不得不提到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纯牧业村,牧业收入也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草原持续退化,加上其他因素,草原、生态和群众生活三者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改变现状,2009年,在岗龙村党支部书记赞忠带领下,组建了岗龙村扶贫互助社。2011年,在扶贫互助社基础上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然而,在初期,互助社和合作社的发展并不顺利。
果洛州甘德县岗龙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 赞忠:我们合作社是2009年成立的,成立的时候只有70户。
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乡长 辛有恭:好多老乡都不愿意加入,他们有很多顾虑,没有见过这种发展模式,还有对草场产权有顾虑,不愿意加入。
合作社办了一年后,当年的分红收入就达到了14万元,起初不愿加入的群众也开始动摇了。而实际上,真正让更多的人改变观念的是?年的一场暴雪。那一年,没加入合作社的牧户,由于草场分散、没有畜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损失不小;而加入了合作社的牧户,建设了畜棚,有饲草储备,几乎没有损失。
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牧民 特着:以前呢,雪很大,草看不见,牛羊吃不上。
记者:雪下得大。
特着:对 ,雪下得大把草都盖住了,牛羊吃不上草,牛羊死得多。今年的时候我们有了合作社,下了雪也没事,牛羊有草吃。
记者:今年合作社有储备一些饲草是吧?
特着:对,有饲草,牛羊死得少。
岗龙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草场牛羊入股、牲畜按类组群、草场划区轮牧、人员按技分工、统一集约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形成了适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岗龙做法”。草场牛羊入股之后,全村牧户从原来分散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像公保多杰这样的有技能的的牧民,成为了合作社的员工,公保多杰妻子还在村里开了小商店,加上合作社每年给他家的分红,他们一家的收入稳定而丰厚。
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牧民 公保多杰:以前都是放牛放羊、出去打工。现在有了合作社,可以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可以照顾好家里人。
如今,有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连续项目的资金扶持,岗龙村的合作社“资源统一开发、收益按股分红”,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全村178户牧民100%入社、全村草场100%入社、各家牲畜100%入社管理,经过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后,合作社激发出这个偏远村落的新活力。在最新一次的分红公示栏里,岗龙村户均分红9900多元,在甘德县排名第一。
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乡长 辛有恭:一方面让草场得到了合理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合作社的发展,解放出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再一方面。从2009年(合作社)成立到2018年,户均分红从1000多元到9000多元,每年有1000多元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