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守护好“中华水塔”
2021年10月12号,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三江源国家公园也正式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三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各项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中华水塔”愈发丰沛坚固。
初秋的三江源渐渐褪去夏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索南曲扎正和同伴巡查一处湿地的野生动物栖息情况。
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推行的“一户一岗”生态管护模式,家住黄河乡唐格玛村的索南曲扎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目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有1.7万名和索南曲扎一样的牧民成了生态管护员,守护着江河源头。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 索南曲扎:管护员管护得也好,花草树木、野生动物、藏野驴,还有就是黄羊等动物就是常见的,所以作为一个管护员来说,我们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家乡,搞好生态,保护好我们的国家公园。
正式设园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在体制试点的基础上,优化国家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将源头区域和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面积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对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完整保护。并按照功能分区管控要求,落实弹性管理,加强山水林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维护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 许巍:在体制上按照“两统两分”要求,厘清青藏两省区职责,实现了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权责明确、高效管理,协同共建、同步推进的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园”“地”融合,深化了与地方政府间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提升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在生态监测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运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天空地一体化”建设工作,依托生态大数据中心和卫星“通、导、遥”技术,与省内外相关单位和技术团队密切合作,建立了满足需求、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注重实效、精准服务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监测信息中心主任 靳代樱:依托空天结合的遥感手段开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年度监测,摸清园区本底;针对人类活动开展多期监管督查,实现了园区人类活动动态监测管理;依托远程视频、红外相机、生态管护员 APP监测终端等地面监测手段,实现了园区重点区域精细化监测管理。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生态监管模式,解决了监测效率低、信息无法传输等困扰,更好支撑国家公园履行管理、保护、科研、宣教等职责。
最新评估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以前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园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