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青海原子城:在那遥远的地方 中华民族挺起脊梁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曾经,在青海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23位功勋科学家及3万余名建设者,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用青春和生命铸造了“两弹一星”精神。
穿行在广袤的金银滩草原,很难想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竟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1958年,代号“221”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程正式启动,广大科技工作者闻令而动,奔赴高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草原大会战。他们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筑公路,一直到1964年6月,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由此,金银滩草原在中国地图上消失了长达30多年。
记者殷一元:这里是“221”基地最重要的分厂,也被称作是基地的心脏,原子弹、氢弹的核心部分都在这里进行加工生产,半个多世纪前一道道科技难关就是在这里被一一破解。
青海省原子城纪念馆讲解员 李成娟:在这个展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把铝壶,它是用来浇筑炸药的,高能炸药在加热熔化的过程当中,它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很多人都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眼病和肝病,即便如此,他们还非常欣慰地说道,“当原子弹蘑菇云腾空升起的那一刻,不仅照亮了我们的眼,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很多从事高危工作的职工,不少人已长眠于草原,大家不是不懂操作的危害,但为了新中国,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在众多文物中还保留着一张普通又特别的照片。
记者殷一元:这是一张很可爱的照片,四个精神抖擞的年轻姑娘侧身挽着胳膊,在帐篷前站成一排。其实在军事禁区前拍照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张为了给家人报平安的照片,就这样被小心翼翼地珍藏了下来,一直等到基地退役,才被公开。这张“禁地芳华”也成为 221基地唯一的一张私人合影。
在漫长的岁月里,金银滩及其相伴的人与事如同沉默的守护者,怀揣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宛如一段被时光轻轻掩藏的历史篇章。经过三十多年的封闭,金银滩军事禁区终于在1987年完成了其沉重的历史使命。
原221基地职工 林久星:这里就有我父亲,林学荣,,对,林久星,是我,林英,是我妹妹,我们一帮亲戚(的名字)绝大部分都在墙上。
在原子城纪念馆展厅的广场上有一个铁质凹刻的姓名长廊,31564个名字,记录了三万余名建设者、创业者奉献在这片海拔3000多米高的草场上的青春。一个个鲜活而滚烫的名字,概括了他们隐秘而伟大的一生。
原221基地职工 林久星:整个这一面墙上,不是每个人都在有名字的,大家当时都没有想到过要让人记住、让人歌颂,没有想到这些,他们想的就是只要我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们的国防贡献力量就已经足够了。因为这片土地(原子城)有1700平方公里。相信山河会记住他们,草原会记住他们,祖国更会记住他们。
来时风华正茂,去时白发苍苍,他们把我们送进新时代,又在新时代告别。如今这里已不再是神秘的禁地,原子城不仅变成了一座生态旅游新城,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新融入时代洪流的它,焕发着另一抹红色光辉,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