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应对气候变化 凝聚行动共识
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国内外专家围绕“瓦里关曲线——为了地球的明天”主题,积极研讨交流,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在热烈氛围中凝聚共识。
学术交流会现场,国内外130多名专家齐聚一堂,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围绕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监测网络建设、高寒生态系统碳汇评估与生态价值核算等内容进行研讨。通过对话交流,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展现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成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车慧正:瓦里关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本底站,所以它的观测能够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会有非常好的一个指示和代表意义。而且瓦里关一代一代的这些科研人员们,通过30多年的坚守,取得了高质量的数据,通过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我们能够客观准确地刻画全球气候变化的幅度,让我们能够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位于海南州共和县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也是研究北半球陆地——大气间大气成分交换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的理想观测站。过去30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高质量完成了大气本底监测,其观测数据被广泛应用到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类前沿研究中。
全球大气监视网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格雷戈里·卡迈克尔:瓦里关站以进行非常重要的二氧化碳测量——“瓦里关曲线”而出名,所以人们对瓦里关很感兴趣,我认为参观这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巢清尘:全球现在在开展的围绕“碳中和”的一系列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提出来的“双碳”的这个目标,应该说也是基于我们瓦里关观测的这个科学的基础,全球不断形成的共识,也代表了中国积极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虽然我们处在青海,处在中国的西部,但是我们的观测,实际上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指示意义和重要的科学基础。所以我想青海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没有局外人,需要各方携手。本次活动坚持开放合作,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以开展碳与气候变化监测评估研究,提升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能力,助力推动全球碳减排和气候治理,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和大气本底监测科技创新。
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赵新全:不管是清洁能源也好,草地合理利用也好,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提升也好,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去进行和全球变化有关的一些研究工作。我们努力使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越来越强,朝着到2030年前“碳达峰”或者2060年前“碳中和”这个方向去努力。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站长 李富刚:瓦里关建站30年来积累的大气本体观测领域的技术及管理实践,为全国大气成分本体监测站网的布局,观测标校和规范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传承科学精神,勇攀科技高峰,用实际行动作出瓦里关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