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时至今日依旧激荡人心。在今天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上,大家重温那段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历史,共同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原二二一厂技术研究部环境实验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刘书鹤:6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八十多岁这一代人,我们已经完成历史工作的使命,但是我们宣传“两弹一星”精神这个使命还要传承下去,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讲好“两弹一星”,当然我也期望当代的年轻人能够学习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我们的接力棒接下去。
原二二一厂厂长 王菁珩:我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现在正往深处发展,我觉得有很多的内容,很多的事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现在看到,在我们核试验里面,我觉得我们的“两弹”的突破,也就是原子弹、氢弹突破是我们高科技产业自主自强的典范,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高科技发展道路,为我们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一些经验。所以我觉得“两弹一星”精神,深深地埋藏在我们人民的心中,激励我们中华儿女克服前进当中的一个一个的困难,取得辉煌的成绩。
岁月远去,精神永存。诞生于艰苦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今天依旧熠熠生辉。这精神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坚守;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赤胆忠心;是“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勃勃雄心,“两弹一星”精神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委员 副馆长 周峥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上海,“两弹一星”精神孕育于青海。我们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伟大的精神财富,精神和精神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新时代都要发挥更多的这种精神的伟力,作为全国爱国主题教育基地,要发挥弘扬红色文化,弘扬伟大精神的主阵地的作用。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馆长 马清芳:“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学习了解“两弹一星”历史的同时,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而原子城纪念馆作为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主阵地,我们要运用好原子城红色资源,发挥好教育功能和作用,加大研究挖掘的力度,讲好原子城的故事,讲好“两弹”研制的故事,助力青海精神高地建设。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重点任务、指出了主攻方向。“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也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山东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 李波:我们期待着青海省能够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方面作出更多的工作,我们也期待着和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有着更多的合作,共同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播作出我们的贡献。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学生 央金卓玛:在青海孕育出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我感到十分骄傲,我觉得我的肩上也有这份责任,我要更好地去靠近它、了解它、传承它,让“两弹一星”精神熠熠生辉。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王秋实:当时他们也是从零开始,然后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我觉得首先你要敢想,要有这个勇气去做,作为一个传媒学子,我也更应该去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然后传递好“两弹一星”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 陈芳:在青海这片热土上,在这个精神的高地上,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和特殊的精神魅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要勇做舆论宣传的排头兵,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好地去汲取精神营养,将矢志报国的情怀,实干苦干的精神,求实创新的品格,融入到更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心中,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要在更多孩子的心中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一起逐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