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唱响新征程上青海改革开放最强音
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气势如虹;开放的步伐铿锵有力、行稳致远。近年来,青海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纵深推进、积厚成势的重大转变。
立足高原资源能源禀赋,青海在产业发展上突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盐湖资源开发向“世界级”全面发力,清洁能源“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生态旅游“一芯一环多带”新格局稳步形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五化”并举,绿色电力和绿色算力融合发展、全面布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后劲不断增强。
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郭云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谋划实施一批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期待、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青海实际,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事项,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题”“开路”,啃下了一批硬骨头,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公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担负着聚集产业资源、提升产业能级、构建创新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作为推进特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关键方向,建立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有色合金和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企业培育库,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发展定位更为科学,产业布局更为优化,产能规模大幅提升,经济体量持续壮大,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刘海彦:2023年开发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473.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2个月保持30%增长,增长势头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以来,开发区锚定目标任务,持续扛牢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多措并举,精准招商,引进落地新型显示产业园、年产10吉瓦时高效新型储能、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及晶硅专用包材生产、框架式重力储能、金属铬生产等重大项目。
民营经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承载。“十四五”以来,青海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年均增长6.7%,目前达到53.8万户。近年来,青海出台多项涉及优化营商环境、壮大民营经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办法。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集中攻坚营商环境核心指标,审批事项削减了70%,办事环节压减了60%。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一项项有重要影响的制度成果释放红利、一张张“问题账单”变成了“幸福清单”,让越来越多企业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切实享受到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红利。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永贞:青海省陆续出台了《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建立“1+N”政策体系,从各方面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我们民营企业切身感受到了整体营商环境在向好的发展,也坚定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青海诺德将着力前行,迎难而上,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加快推进新技术产品产业化应用,积极开展降本增效管理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青海的发展机遇、政策机遇叠加效应正不断显现。
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龙健民:新的历史起点,青海更应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青海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和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全面建立国家公园制度标准、机构运行、科技支撑等相关体系;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青海持续扩大开放不断增加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