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海西篇章】互融共进促和谐 民族团结花盛开
海西州是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多个民族世代共同生活的地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海西民族工作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迈上新台阶。
星期六一大早,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村民们,聚集在村口准备开展义务卫生清扫工作。
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二组组长 措布:每个星期六对村子进行义务清扫,是我们村民从山上搬下来以后,自发形成的志愿活动,一方面是我们想用行动告诉青年人和孩子,要爱护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通过志愿活动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更加团结。
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一个藏族村,2004年11月,村里的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外、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地区搬迁到格尔木市。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海西州和格尔木市各级党委政府从村民最关切的问题入手,先后对村里的电网、天然气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村民提供各类就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民族团结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党支部宣传委员 闹布桑周:把引导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工作重点,经常会策划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文化活动,增进村民情感交流,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源村先后建成并投运了牛羊肉精深加工车间、蕃巴仓民俗馆、野奢帐篷营地和大型停车场等项目。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首次突破100万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万元。
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 梁亮:如今长江源村的村民们已经完全融入现代的生活,现在的村庄道路整洁、绿树成荫,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海西州大柴旦马海村是我省唯一的哈萨克民族村,自2002年建村安置以来,马海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马海村驻村第一书记 樊松坡:2002年至今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马海村,先后选派10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书记助理到村任职,助力马海村发展。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自身的勤奋努力,色尔克古丽成为第一批走出马海村的大学生。2017年大学毕业后,色尔克古丽又回到马海村,成为一名教师。
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马海学校教师 色尔克古丽:我想做一个吹蒲公英的人,将他们“吹”出去,走出马海,鼓励他们更好地建设家乡。
眼前正在忙碌的老人叫才仁其,今年已经75岁了。作为民营企业家,她每年主动与县妇联、县工会联系,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海西州乌兰县蒙方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才仁其:总共算起来我资助了200多万元。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都兰县民主街社区居住着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等8个民族的居民4087人,居委会党支部结合社区实际,在暑假期间,以讲红色故事、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等形式,组织辖区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孩子假期生活。
海西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民主街社区牧民小区居民 尚晓娟:孩子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70年来,在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海西州全力打造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在成功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越来越多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海西各地不断涌现。
海西州委统战部副部长 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 主任 张启忠:海西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17年和2022年,海西州连续两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7各地区被考核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县,先后有43个集体和56个人被评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模范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