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 借光前行 戈壁瀚海变身能源绿洲
近年来,海西州积极融入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地域优势,一场追风逐日、借光前行的“能源革命”正在让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地势开阔平坦的柴达木盆地,光富、风好的自然禀赋成为发展清洁能源的显著优势,清洁能源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生长土壤。
走进位于德令哈市光伏(光热)产业园区的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巨型塔吊挥舞长臂,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抢工期、赶进度,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在建容量最大、储能功率占比最高的多能互补发电项目。
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杨涛:公司将立足于光热发电核心技术优势,以不断创新和研发应用加快打造光热发电赛道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与海西州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广核力量。
同样位于该产业园区的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也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项目。
华电(海西)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总经理 梁振飞:项目每年可生产绿电22亿度,可满足200万个家庭的一年所需。同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4.39万吨,相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48万吨。
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易代新:我们积极融入全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充分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目前已形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已建成光伏电站184座,光热电站3座,风力发电站94座,新能源装机1897万千瓦、占全省的49%,清洁能源已成为海西第一大电源,占海西电网总装机容量的98%。
紧跟国家战略、依托自然禀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设施,清洁能源正在海西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德令哈、格尔木两个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相继建成;鲁能多能互补、中控和中广核太阳能热发电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入驻。海西州初步形成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装备制造、电网建设多点发力,齐头并进,快速推进的发展格局。从新能源装备制造,到生产“绿电”,再到能源消纳和外送,海西清洁能源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
作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青海明阳新能源公司,已扎根海西10个年头,公司拥有高度自动化的高倍聚光太阳能生产线,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组已在周边省区多个风电场安装使用。
青海明阳新能源公司工艺装备科科长 曾亚生: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互联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为发展新引擎,不断将服务整合到光伏、风力发电等装备产品制造全过程,延展产业链,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当前,生产销售风力发电机组1611台,实现产值109亿元,我们还在海西州率先建设了全国高原低风速试验实证基地。
距离格尔木市区140公里的750千伏昆仑山变电站矗立在茫茫黄沙之中。周围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在戈壁中绵延,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依托新能源产业正不断积蓄绿色动能。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格尔木运维分部变电运维三班安全员 马英杰:电站投运后,大大缓解了海西地区电网外送通道容量有限、光伏大发时段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海西电网结构,满足新能源汇集送出需求,为柴达木盆地的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易代新: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新能源产业创新步伐,持续做强做优清洁能源产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持续增强海西州清洁能源发展核心功能,围绕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地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