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中国式现代化的海西篇章】浩瀚荒漠中的“绿色突围”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4-08-05 查看数0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荒凉戈壁滩,风吹沙石跑”,是70年前我省海西州的真实写照。面对不断增加的沙化土地,海西州各族群众一直在寻求着“绿色突围”。近年来,海西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断厚植生态绿色底蕴,迎来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双增长”的大好局面。

近日,在海西州都兰县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护林员们正在开展日常巡护工作。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夏日哈林业封禁保护区护林员 刘常乐:这个沙滩里种活一棵树不容易,我们辛苦一点,把这个地方绿化起来,心里也高兴。

海西州都兰县是柴达木盆地三大风沙分布区之一。2015年,都兰县在夏日哈启动实施了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项目,通过固沙压沙、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杨树旱作深栽造林、生物治沙等措施,不断改善着夏日哈区域生态。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夏日哈林业封禁保护区职工 李鹏林:(杨树)旱作深栽造林,是我们都兰县针对干旱少雨,风沙危害较大的自然环境下,探索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我们都兰县(在沙滩地绿化)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在我们都兰县整个防沙治沙过程中起到了特别好的作用。

多年来,由于严格的封禁保护措施和持续不断的固沙压沙工程,都兰县的植被覆盖率逐步由原来的5%扩大到了40%以上,夏日哈镇0.13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海西州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思正寰: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都兰县察汗乌苏河、柴达木河、香日德三大流域13.54万亩的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任务,努力实现我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全力构筑都兰生态安全屏障。

在青海湖西侧的乌兰县,2012年沙化土地面积就超过15万公顷,希里沟镇的泉水湾周围,是受风沙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村民 韩胡塞:春季一刮风,我们这里这个泉水非常浑浊,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只能是拿桶把它沉淀一下,沉淀几个小时以后,半桶沙子半桶水。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工程,乌兰县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和“民兵应急连”,招募技术员、护林员组成的防沙队伍,深入泉水湾防风固沙保护区域,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逐步实现从“荒漠”到“浅绿”再到“常绿”的华丽转身。

海西州乌兰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党组成员 雷发宙:通过十几年来的防风固沙工程的建设实施及管护,共栽植各种苗木150万株,泉水湾等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到彻底改善,长期困扰的风沙危害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有效保护了泉水湾水源地,水质得到很大提升,沙区内植被得到良好恢复,野生动物也随之增多。

与此同时,海西州天峻县也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任务,园区基础设施、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海西州天峻县国有林场祁连山国家公园阳康管护站站长 万德扎西:管护站成立5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破坏生态资源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件,我们每年平均救助野生动物8-10只,五年内共救助40只左右。

天峻县还全面配合完成了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规划编制、申报设立等前期相关工作,与海北州刚察县共同维护青海湖片区布哈河流域青海湖裸鲤资源。

海西州天峻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陈琳: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湿地保护16.4万公顷、管护公益林66.88万公顷、退化草地治理9.57万公顷、封山育林0.62万公顷、森林抚育0.03万公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33.47万公顷、林业有害生物防控1.2万公顷,林草湿地、野生动物植物等生态资源保护持续稳步向好。

70年来,海西州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定不移优化生态环境,在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海西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韩明成:“十四五”以来,海西州共完成营造林34.92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79.86万亩,沙化土地治理10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3.5%提高到现在的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十二五”末的42.35%提高到现在的45.38%。下一步,海西州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动绿色在柴达木盆地继续延展,坚决筑牢青藏高原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