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产业“四地”向“新”发力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盐湖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清洁能源发展风生水起,生态旅游持续迸发新活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蹄疾步稳……近年来,青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精准发力,在产业“四地”建设中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四地”产业发展风光无限。
产业“四地”建设,是青海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之锚”。今天的青海,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能源条件和生态优势,青海正按照建设产业“四地”要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服务的是全国发展大局,带动的是青海高质量发展。青海坚持有序开发、绿色发展,制定了一揽子规划、方案和政策举措,制定了盐湖领域1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形成了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3年,盐湖产业产值达到580多亿元,钾肥产量占全国的77%。如今,青海聚焦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大数据等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盐湖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李丽娟:特殊形貌氢氧化镁和亚微米镁铝水滑石,这两个都是填补了青海省的空白,最终的目标是在盐湖区做到万吨级的规模,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指标。
塔拉滩,位于青海境内黄河上游的一处荒滩地。曾经的荒漠化土地如今被成片的蓝色光伏板遮盖,高低起伏渐次排开,连成蔚蓝色的“海洋”。太阳能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色电能,通过电网送至千家万户。这处占地345平方公里的光伏发电园,是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作为风光资源大省,青海近年来聚焦国家布局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要求,用足“新能源”,培育“新势力”,以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为目标,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青海省能源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于雄飞:目前,清洁能源装机达5248万千瓦,占青海省电力总装机的93%;省间电网的送受能力达到千万千瓦级,“青豫直流”外送工程建成后外送绿电5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沙化土地近1.5万公顷。实现了电源的互济互补、电网的互联互通,为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日的青海湖仙女湾满眼澄碧,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从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到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到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一系列有力举措让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青海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体系,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青海,已成为每个人一生中必去的“诗和远方”。
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旅游经营分公司工作人员 李长存: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传播生态文明,为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越来越多优质“青货”走出高原……目前,青海已建成全国重要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重要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重要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江苏省对口支援协作青海省工作围绕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以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传统畜牧业实现绿色转型,青海农畜产品“绿色有机”的金字招牌被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新征程上,青海将锚定产业“四地”建设目标不动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