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青海:用最严密的生态监管体系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4-06-18 查看数0

从“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青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用最严密的生态监管体系、最严格的生态监管制度,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最亮丽的底色。

布设屏幕、调试电路……这些天,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的“青海生态之窗”正在升级更新,预计本月底完成施工正式投运。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陈良博:对“青海生态之窗”大厅的屏幕等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更新,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青海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殷殷嘱托,通过这次升级,相信对于今后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以及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以及自然风光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会有更好的效果。

虽然在施工,但生态监测工作不能停。入夏时节,“高原精灵”藏羚羊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通过“青海生态之窗”,我们可以看到可可西里五道梁北大桥下,一群群藏羚羊穿桥而过。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陈良博:我们持续加强对青海湖,还有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迁徙通道以及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域,比如隆宝自然保护区的观测。

“保护好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2016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完善“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观测点位由2016年的6个扩充到76个,实现对全省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远距离、大范围、多方位”的实时高清视频观测,成为全省“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陈良博: 加强对黄河源、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头的一些生物多样性的观测,加强对青海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修复区域的观测和记录,并且将持续探索以智能化的方式和视频分析技术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生态保护督察监管的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有“千里眼”还要有“顺风耳”。“十四五”期间,省生态环境厅加快建立“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已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在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区域建成由22个综合站点和1360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开展草地、林地、湿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气象要素、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状况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工作。此次,又对青海“生态之窗”进行设备升级更新,将助推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部副部长 保善磊:通过监测能够发现,呈现持续向好的状态,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发展。

(图表)目前,全省共布设99个地表水手工监测断面,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7个地下水监测点,5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7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469个声环境监测点(线);514个土壤监测点;203个辐射环境监测点位,持续开展全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部副部长 保善磊:我们主要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对一些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和敏感目标可以做到实时的全方位的监测覆盖,这样能够为督察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六月的青海处处动人,昆仑山苍茫雄伟,三江水滚滚澄碧,1000公里外,“青海生态之窗”监控大屏实时切换,草木万物尽收眼底。如今,“青海生态之窗”不仅成为展现美丽中国建设、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各类监测评价成果更成为运用于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规划制定的“奠基石”和“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