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为大美青海添新绿】林草产业转型 打造“林下经济”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4-05-26 查看数0

近年来,青海不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创新林草产业发展,坚持一手抓生态保护修复、一手抓生态产业富民,挖掘林下产业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3年底,全省林业产业产值48.88亿元,实现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

沙棘,是一种在我省常见的灌木,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常作为生态公益林树种。近年来,全省可利用沙棘面积达25.3万亩,产业发展迅速。西宁市湟源县立足当地丰富的沙棘资源发展产业,带动更多群众通过林下经济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西宁市湟源县林草局林权改革办公室负责人 李军:全县有6.89万亩的沙棘林,集中连片的沙棘林地有13处,品种主要以中国沙棘为主。

曹延芳是湟源县和平乡大高陵村村民,从小在长满沙棘林的山坡下长大的她,这两年靠着沙棘繁育和沙棘补植补栽,在家门口有了生态收益。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大高陵村村民 曹延芳:以前我们家的山背后就有一片“黑刺蛋蛋”树,以前也没当成宝,去年我们过来做繁育,干了3个月,挣了1万多块钱,希望政府以后大力发展,把这个产业继续延长。我在家门口,家里的事情也顾上了,钱也挣上了,也能补贴家用了。

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产业。如今,湟源县发展的沙棘产业延伸林下产业链条,从沙棘育苗、造林到相关产品开发生产,让曾经扎人的“黑刺蛋蛋”,变成致富果。

西宁市湟源县林草局林权改革办公室负责人 李军:已经跟新宁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康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家规上企业,达成了沙棘叶和沙棘果的意向性的收购协议。通过采摘、沙棘苗的繁育,沙棘经济林改造的项目建设,来带动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实现家门口的劳务输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截止2022年,全省共有沙棘相关企业近150家,培育规上企业3家,开发出沙棘果汁、固体原料、植物油、沙棘叶茶等多种类型的产品,“生态有机、高原绿色、健康养生”为特色的青海林草产品品牌逐步打造,每年带动农户约6200余户、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董树林:青海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品质优良的沙棘资源,为沙棘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公司目前年产值约5000万,产品出口到世界有40多个国家。

传统林草产业要发展,新型业态融合更要培育。海东市平安区的大红岭,因山体呈红褐色而得名,直到五年前,这里仍是一片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荒山。2018年,退伍军人罗彬,承包下万亩荒山,种下一颗颗杏树,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罗彬以一颗誓将荒原变绿洲的赤子心,克服了缺水少电,熬过了雹灾侵袭,最终通过6年的坚持,让荒山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小有名气的“杏福岭”。

青海宏博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罗彬:我们继续要按照“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战略主线,将园区打造成以经济林生产、林下经济、农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文体游乐、生态教育、森林康养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

近年来,大红岭以杏树抚育、栽种,加工为核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多业态并存的生态田园经济综合体,林下经济的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了变化。

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沈家村村民 范富业:以前我们的山上,路也没有,水也没有,电也没有。下个雨,路滑的也没法走。现在绿化了以后,柏油马路也铺了,硬化路也打了。水也有,电也有。山上绿了以后花也开,杏子也有,带着孩子们上来转一圈,心情挺好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截止目前,“杏福岭”上已种植特色经果林青宏杏等4800亩,共计28万株,成活率达95%,每年雇佣当地群众达1.3万余人次,累计支出务工人员工资1000多万元,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变,荒山变青山、荒地变福地。

近年来,我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林草资源秉赋,推动沙棘、中藏药材等产业发展,全省林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显现。截至目前,全省从事林业产业的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近千家,带动约40万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支付劳动报酬约40亿元。

青海省林草局改革处处长 李麒:下一步,我们将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创新林草产业发展管理机制、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强化林草产品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为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作出林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