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全国助残日】以残助残 绣娘吃上“手艺饭”

来源:长云网作者:许璇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24-05-19 查看数0

俞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湟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培养带动一批批残疾女性从事刺绣事业,使她们通过刺绣有了一技之长,实现自主创业,托起稳稳的幸福。

海东市平安区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创建人  俞兰:渐变色上要绣进去,不能一个图案上全部用一种颜色绣出来……

在海东市平安区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内,俞兰正为学员讲解刺绣技法。

海东市平安区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创建人 俞兰:我们现在绣的是一个10米的“河湟印象·彩陶故里”的一幅画,这幅画是河湟博物馆的一个订单。

十米长的绣布上,十几个绣娘巧手翻飞,手起针落间,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在绣布上蔓延开来。可谁能想到,这样精美的作品,竟大部分出自于残疾人之手,这里也因此被称为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

记者:每天都是开着轮椅过来吗?得开多长时间?

海东市民 王雪花:差不多半个小时。

记者:为啥每天愿意这么奔波过来?

海东市民 王雪花:我就喜欢这个,我就喜欢刺绣。

2012年,因车祸王雪花落下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没有收入来源的她把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

海东市民 王雪花:后来俞老师让我到这来学习,也经常给我鼓励,她说别人会的,你一定会。

和王雪花一样,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祁永秀手指已经完全变形,在认识俞兰之前她根本不敢想自己还能接触刺绣。

海东市民 祁永秀:这么个手,我的行动都成问题,穿衣服系纽扣都系不上,她(俞兰)说你先从小绣绷上开始做。后来慢慢的我简单的都基本上会了。现在你看旗袍上绣的牡丹,这些都是我自己绣的。

这两年,海东市打造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设计制作精、细、新、奇、美的纯手工刺绣产品,吸纳并带动近百名残疾人就业。早年下岗的俞兰,怀揣着对青绣技艺的热忱,2003年到江苏、江西等地学习刺绣,可一次意外让俞兰的腰椎受到重创,被认定为肢体四级残疾,她也由此结识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海东市平安区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创建人 俞兰:我就想把他们带领起来,让他们能挣到一些钱补贴家用,后来我慢慢地跟他们联系,接触这些,给他们教刺绣。

同为残疾人,她深知如果能够帮助她们掌握好刺绣这项技能,就能帮她们打开生活的一扇窗。她不仅不收残疾人的学费,还免费给大家提供材料用品。

海东市平安区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创建人 俞兰 :我觉得我不能放弃,她们有时候也很努力,从不会拿针到慢慢地做小香包,再做一些我们小的绣品。

2023年,海东市平安区残联给她们换了更大的场地,赠送了绣花机、缝纫机等工具,还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让她们的河湟刺绣作品多次参加文博会、展览会,走出青海,走出国门,订单也卖到了欧洲。让更多人在认识河湟刺绣这一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认识了这群有力量的特殊“绣娘”。

海东市平安区残疾人文创产业基地创建人 俞兰:我愿意把她们组织起来,带领起来,去完成更多的一些设计创意,把我们青海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他们找到生活的自信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