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应用共享创新 让数字化助力青海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近年来,省教育厅紧抓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首批整省试点有利契机,实施青海省教育数字化三年行动,投入2.4亿元,完善数字化基础环境,多措并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初一年级二班的课堂上,老师正在利用智能教学设备,通过游戏比拼、智能互动,加深孩子们对知识点的印象,这种数字化课堂模式,满足了教师精准教学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学生 李艳欣:在学校引入触摸式一体机后,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就比如课件中的游戏环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还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教师 梁秀智:用触摸屏代替了鼠标键盘,实现了无尘化教学,一体机里面还配备了很多优质的教学软件,我们上课也可以随时调用,教学内容也变得更有趣、更丰富。
课堂上,师生立体化互动,教与学精准高效;平台上,优质资料富集共享,可视化数据了然呈现。信息技术2.0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改善硬件设施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逊让乡中心学校校长 赵志恩:通过多种培训实现了信息技术从人人过关到人人熟练,结合实际情况和学校特色,将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资源有效引入课堂教学中,打造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富有实效的“七彩双师好课堂”教学模式,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资源和设备保障。
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中学,高三数学组的老师在备课教室集思广益,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本地化,为高三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中学教师 王春成:如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一直是一项老大难的问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出现提供了有力抓手,检测软件能够在课上快速反馈出学生选择题的作答情况,思维导图软件能够建立知识体系图,数学画板等软件能够有效解决数形结合类题目...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是便于课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中学积极成立“种子教师”教科研团队,鼓励团队开展“国家平台”应用研究,形成平台名师课堂与教师助教为特点的“双师课堂”,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总结梳理知识点,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数字资源“整合者”,学生也从“被动学习”变向“主动学习”。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中学学生学生 王万卓:课堂上随时都能接触到全国各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名师的网课内容,老师们都会把适合我们的内容整合到课堂中,让我们接触的知识面广了。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中学校长 李永发:下一步,我校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新方向,拓展创新性学习新途径,打造特色化应用新模式,满足多元化教学新需求,夯实数字化教育新基建,推动构建开放共享、健康安全的数字教育和智慧数育生态。
智慧教育是优化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2023年底,我省学生国家平台页面浏览量达3.36亿次,每百名学生页面浏览量全国排名第一;每百名教师页面浏览量全国排名第二;今年,青海省被教育部列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
青海省教育厅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梁增桢:下一步,我们将以全域应用试点为总,牵引扎实开展区域教育数字化试点建设和深化平台应用活动年系列活动推动人工智能等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不断扩大,本地特色素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建设,有力支撑义务教育扩优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