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勇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急先锋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创新团队”扎根于青藏高原,专注于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维护的研究工作,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维护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是我省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一支生力军。
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创新团队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宏基因组技术,伴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深度保护野生动物实验打开了新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作同:我们基因组测试主要还是对微生物的信息进行一些解析,那么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技术进行快速的解疑。在这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定位保护野生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它的功能进行相应的研究,对整个物种的健康转化的评估,物种的保护提供积极的思考。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创新团队”始终坚持奋战在野外科考一线,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在野外首次完成了青海省“省鸟”黑颈鹤的资源调查;成功救助并放归了“鸟中大熊猫”黑鹳,第一次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明晰了其完整活动轨迹和迁徙路线。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 宋鹏飞:首次发现咱们黑鹳实际上是在跨国之间进行一个迁飞,南迁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他南迁到缅甸境内的石碣省内,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作同:我们对整个鸟类的迁徙路线有了完整地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我们都要对这些迁飞的通道,迁飞的路径进行相应的保护。
作为一支年轻队伍来说,激情和创新是他们工作的态度,第一次出野外的忐忑,第一次看到野生动物的兴奋,都化为了对工作的无限热情。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高红梅:我们团队在青海省野生动物调查方面其实取得了很多成果,包括我们明晰了青海省野生动物的物种组成,包括藏野驴、雪豹一些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布现状,我们都已经做了很好的前期野外调查。
正是这份热情让他们成绩斐然,团队首次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野生动物调查方法,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本底调查,首次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物种名录,建立野生动物数据库,绘制了优势物种分布图,同时研究结果还为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制定、边界范围划定和功能区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作同:我们这个团队成立20多年来,一直围绕着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进化与适应开展研究工作。以及围绕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建设中还是作出了一些积极的贡献。
团队从2002年建立以“跑起来”的工作状态,用二十年时间实现了省内领先到国内领先再到国际上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三级跳式发展,对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