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好 家乡美】板房里的绣娘
在海东市震后恢复重建的安置板房里,绣娘们巧手编织,努力创新,河湟刺绣非遗技艺,在她们的一针一线里延续和传承。
在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的一间安置板房里,绣娘们穿针引线,用手中的丝线编织着美丽的图案。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青绣的朱二奴,如今已是河湟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刺绣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更成为她一生的事业。
河湟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 朱二奴:青绣是我很小的时候和妈妈学的,刺绣自己画、自己绣。因为刺绣,我的生活也不一样了。成为(非遗)传承人以后,刺绣改变了我的一生。
朱二奴与丈夫邓西银多年来致力于河湟刺绣的研究和传承。夫妻俩通过组织刺绣技能培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绣娘,传承河湟刺绣技艺。
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银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西银:我们的培训涵盖到海西、海南、包括海东,总共培训了30多次,培训人员1000多人。
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官西村绣娘 甘春花:现在我们手艺也好了,钱也挣上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我想等新家园建成的时候,自己开一家青绣工坊,(把这项技艺)给大家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技艺,夫妻俩积极推动非遗刺绣的品牌化,打造“阿眯之花”品牌,“阿眯之花”在土语中意为“生命之花”,是过去土族妇女绣在肚兜上的图案,象征着生命的开始。朱二奴夫妇将“阿眯之花”的元素融入到日常作品中。同时,将刺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设计出万花筒、电脑包、胸针、装饰画等丰富的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银龙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西银:和高校的老师、内地的一些设计家开发了一些新的产品,把刺绣融入到服装上,还把它融入到纪念品里,这里面还可以有无限的延伸。
提到未来,朱二奴说,要走的路仍然很长,希望帮助更多人通过河湟刺绣实现致富梦想,让古老的“青绣”焕发出新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