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抢救性保护地震中受损的喇家遗址文物
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距震中不远的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馆内部分文物受损。近期,青海省博物馆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序推进受损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
走进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工作室,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粘接碎陶片。通过加固、粘接、补缺等步骤一点点将文物复原,这些陶器都是受地震影响的受损文物。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技术部工作人员 沈杨:我现在进行的工作是对石膏进行一个补色的工作,为了让整体的观感更好一点,我们会进行一个随色的工作,让它整体看起来更完整一点。我觉得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就是我们自己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根据文物的受损情况,先做病害调查,对症下药,对每一件文物制定修复的方案,并参照文物原来的照片,依据器形的弧度、纹饰、茬口等,用纸胶带、沙堆固定等方法进行修复。
青海省考古研究院技术部工作人员 严明圣:整个修复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材料要有可逆性,以后要对它再处理的时候,这个材料可以无损地去除,保证以后再修复的时候,这个材料不能对它伤害。要遵循就远看一致,近看有别的原则。
喇家遗址位于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是黄河上游大型史前聚落遗址,距今约4000年,遗址保留有史前地震、黄河大洪水和泥石流等多重灾难遗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灾难遗址。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文博系统全力开展文物受损情况排查和应急抢救保护工作。
青海省考古研究院技术部主任 高志伟:这一批受灾文物经统计之后,我们单位也是第一时间组建了队伍,搭建了平台,这批文物受损文物一共是68件,我们院就承担了35件的保护修复工作,我们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10件文物的保护修复。8月底争取完成3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