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办好民生实事 绘就幸福底色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4-03-13 查看数0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我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持续夯实民生发展基础,增进民生福祉,推出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民族未来的大事。西宁市明远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义务教育9年一贯制学校,按照西宁市区域内集团化办学改革要求,西宁十一中和明远学校组成西宁十一中优质教育集团,采用名校加新校模式,确保高起点高质量打造明远校区。

西宁十一中优质教育集团明远学校校长 王江:我省财政新建西宁市明远学校项目,于2023年9月交付使用。目前已招生7个教学班,集中初中4个,小学3个,目前在校学生352名,较好的解决了居民就近入学问题。

2023年,西宁市教育系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充,教育办学条件的持续得到改善,教育发展质量得到新的提升。

西宁市教育局发展规划与基建装备科副科长 马元海: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争取落实专项资金17.5亿元,稳步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学校多样发展等7大类65个项目,建成投用15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的学位是5900个。

家门口越来越优质的教育资源,给群众稳稳的幸福感。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234亿元,增长5.9%,有力保障了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 俞发新: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争取中央支持等措施,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监管和绩效考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财政力量。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性制度。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杨女士的孩子已经进行了六年的康复治疗,期间一直享受着财政助残项目补贴,孩子得以不间断治疗,病情逐渐有了好转。

患儿家长 杨女士:以前一个疗程我们要花1万多块钱,现在政策好了,我们现在花2000来块钱,通过这个救助以后,我们家庭解决了很大的负担。通过康复以后,我们孩子也慢慢都快好了。

近年来,我省财政部门联合民政等相关部门,积极建立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医疗保险缴费资助等残疾人保障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由0-6岁扩大到0-17岁,真正打通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 金红芳:因为正是有了这部分救助,他们才能够在我们这住的时间长一些。我们医院同时也配套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说优先住院,然后减免一项康复治疗项目的费用,他们能够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

2023年,青海省残联着力推动省政府残疾人民生实事工程落实落地见实效,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3364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为2.15万人次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超额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辅助器具适配率、农业低收入残疾人康复服务率再次达到100%,位居全国第一。

青海省残联康复部部长 朱生金:我们将继续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不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让残疾人及其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有保障、可持续。

人民至上,使命如山。青海用心用情办好每一项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以行动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让百姓幸福感成色更高、底色更足。2023年我省把76%的财力用于民生支出,聚焦群众关切持续发力,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以点带面谋划推进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

青海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副处长 田传斌:把各渠道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作为项目选取重点,并引入满意度测评和结果运用,真正做到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暖在百姓心窝里。着重从以往的强调提标扩面和资金安排量,转变为着重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聚焦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多尽扶危济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