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摸清地下水环境“双源”状况 提供监测技术支撑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为摸清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2023年省生态环境部门实施“青海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开展地下水专项评估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等工作,为地下水环境的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了监测技术支撑。
这两天,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在黄河上游贵德段开始进行枯水期地下水监测调查。眼前这口直径不足20公分的深井是黄河上游干流地区贵德盆地的一处地下水调查监测井,经过一系列的取样采集、监测分析后就能初步判断这一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部副部长 保善磊:通过刚才的我们现场监测和采样,这口井枯水期的水质是比较稳定的,刚才测的现场的电导率、溶解氧、pH值还有氧化还原电位,都在我们的地下水的标准的范围内,水质是比较好的。
像这样的地下水调查监测井全省共有1053口,对全省不同地质单元、不同行政区、不同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开展调查,继而摸清全省地下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污染源——“双源”的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部工程师 周明星:这口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位于我省的人口聚集区、工业生产区,我们定期在这里进行地下水的采样,掌握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情况,主要关注工业生产的排放有没有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地下水污染,由于其隐蔽性、危害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直备受关注。“双源”监测可以预测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为遏制地下水环境污染、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奠定数据基础。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部部长 高海鹏:这些数据将来为我们地下水环境质量、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从数据结果看,我们地下水的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基本都在Ⅲ类以上。
目前,全省已完成4000余个地下水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获取34万个基础监测数据,编制完成25个调查评估方案等地下水调查成果报告。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地下水环境问题分析研判,推动构建覆盖“双源”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为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实现地下水环境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监测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