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好生态提升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3年,青海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全省3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6个百分点。天蓝、地绿、水清,好的生态环境已逐渐成为民生、美丽、幸福的代名词。
冬季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期。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的“大气污染多组分移动方舱车”每天都在进行“路巡”,它可是大气污染监测的“小能手”,不仅可以对日常区域空气质量巡检监测还可以快速处理气体污染事故,并现场分析污染情况。
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车辆运维工程师 鲍鹏文:它的特点就是能够快速的找到污染源,然后能够快速的通过车里面的设备进行分析大气中的污染物,分析之后就可以快速找到源头进行治理。
祁连山、青沙山、积石山“三山并立”;大通河、黄河、湟水河“三水东流”是海东市的区域特征。要想巩固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就要做好“山水”系统管理、一体化推进。连日来,海东市2024年上半年水污染监测工作正在进行。
海东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分析室主任 安静:执法监测分上半年和下半年每半年做一次,像我做的这个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是每半年一次的监测,目前做的是污水处理厂出口的铬的监测,处理达标之后直接排到湟水河里面。咱们湟水河是达到Ⅲ类标准。
湟水河出省境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6%……是“人防+技防”的成果。走进海东市“智慧环保”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实时变化的数据是全市范围内布设的生态环境重点监测点位信息,在这里对监测点位的水、气、土、声等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和污染源企业自动在线监测,实现了生态环境数字化“一本账”。
海东市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人 张红霞:整合了海东市的环境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等环境管理资源,构建出了我市环境管理信息化平台。逐步从“人防”转变成“技防”为打好我市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做好决策参谋和数据支撑保障作用。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好的生态环境是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 局长 祝凤甲:通过实施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保护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监测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个城市有着好的生态环境是“底子”,群众幸福感的逐步提升则是“面子”。行走在湟水之畔,周边广场上群众载歌载舞,惬意欢笑,也许这是对美丽中国的最好诠释。
海东市市民 侯维忠:变化很大。主要是广场环保这一块儿都搞得非常好,我们老百姓非常满意,有空的时候出来跳一会儿,锻炼一会儿,(心情)非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