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锦绣中国年】湟中:“雄狮少年”接续乡村 “文化梦”
作为民间的文化艺术瑰宝,舞狮不仅是一项民间游艺活动,更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和文化象征。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有这样一群“雄狮少年”,他们用一腔热血,接续着乡村的“文化梦”。
“翻腾、跳跃、摇首摆尾……”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和铿锵的鼓点,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的舞狮队员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排演。少年们的动作一气呵成,宛如一只只活灵活现的雄狮。
卡阳村的老人从记事起就有了舞狮的传统,卡阳村最早演出的是流行于青海本地的北狮,后来发现南狮的表演更为轻灵敏捷,刚柔相济,于是在十多年前改演了南狮。村里的孩子们从小看舞狮,长大后开始表演舞狮。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村民 宋少成:村里的小伙子耍得特别热闹,他们的表演也有力道,耍得特别好。
李永杰有十几年表演舞狮的经验,如今担任卡阳村舞狮队领队。他告诉记者,南狮的舞动动作比北狮的动作丰富许多,舞动造型有起势、常态、奋起、施礼、惊跃、酣睡、过山等十几种,表演难度大,对舞狮人的体力要求也高。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舞狮队领队 李永杰:我们在表演高难度的舞狮动作时,后面的人要和前面的人互相配合,前面的人要跳起来,后面的人向上提的时候要用力,两个人才能默契合作。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舞狮队队员 罗昌智:(我们)每天都要刻苦练习扎马步这个动作,因为马步扎稳了,前面的人站在(后面的人)腿上,就会稳一些。
每隔一两年,年长一些的舞狮人就会带着年轻的村民排练、演出,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雄狮少年”。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舞狮队领队 李永杰:我们这些小伙子基本上就是20岁左右。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舞狮队队员 宋贵录:我的叔叔们耍狮子的时候,我年龄还比较小,当时就比较好奇,很感兴趣。我的叔叔们年龄大了,我18、 19岁就开始学,我们就一代代地往下教。
离正式演出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舞狮队的排练也愈发紧张起来。伴着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鼓点声,卡阳村舞狮在一代又一代舞狮人的默默坚守和接力传承中历久弥新。他们守护的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在守护着故乡的根,守望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