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奋发海东】(三)一颗“石榴”同心结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张琪发布时间:2024-02-14 查看数0

因地处青海湖以东而得名的海东市,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也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海东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持续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携手同心、砥砺奋进,探索出一条具有“海东经验”的民族团结创建之路。

清晨,海东市循化县积石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大院里,老人们打太极、跳舞;楼上的书法班里,书法爱好者围在一起切磋技艺。服务中心自1986年创建以来,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各族群众搭建团结和谐的服务平台,成为循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

海东市循化县居民 赵翰香:退休以后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打羽毛球,打太极,唱歌、聊聊天,这样的话我们感到生活比较有规律,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人员感情的交流。

在积石宫文化中心有一副楹联:“山河有青红黄绿巧绘故乡百般美,民族分撒藏回汉都是袍泽一样亲”,传递出浓浓的民族团结情。为了丰富和活跃群众性文化生活,文化中心先后成立了由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等300余人组成的积石宫清音艺术团,下设歌舞、管乐等八支文艺表演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各类慰问活动,不断汇聚民族团结正能量,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

海东市循化县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 祁旭辉:本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共谋发展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弘扬正能量,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始终是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海东市化隆县德恒隆乡位于化隆县卡力岗地区,全乡共有21个行政村,属于纯少数民族乡。近年来,在拉面经济、脱贫攻坚的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返乡创业,马文德就是这些人的典型代表。他充分利用德恒隆乡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土璇鸡养殖,以当地卡力岗生态土璇鸡为种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青海文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 马文德:我返乡创业,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在家乡哇加滩村创办了生态养殖基地。产品发往武汉、厦门、郑州等地,让我们的本土产品打开了销路,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养殖基地自2022年成立后,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村内10余户村民分散养殖、统一销售,将脱贫户5户6人纳入养鸡场以保障就业,同时,村集体每年还可分红2.4万元。

发展扶贫产业,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挣钱门路;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海东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原来是东和乡麻吉村的一片荒坡,2016年,大学毕业在外工作了几年的任臣义回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借助麻吉村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今的互助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已成为夏季省内外游客的旅游热门“打卡地”。

海东市互助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负责人 任臣义:打造麻吉村油嘴湾花海休闲农庄,按照“村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自景区开业以来,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00余万元。2023年开园以来,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1000余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户均增收1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100余万元。

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麻吉村没有任何村集体经济与村办企业,村民收入以传统耕种和劳务为主。随着景区的发展,村民任大贵一家凭借精湛的厨艺,开起农家乐,在家门口实现创业。

海东市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村民 任大贵:我们农家院开起来以后,钱也赚上了,房子也马上修起来了,花海开起来以后,别说我们一家,十几家农家院一家比一家条件好,我们还在县城用全款买了房子,生活越来越好了。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8.5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自治县顺利摘帽。尤其是拉面经济带动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经营性收入141.3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67.2亿元。培育壮大的青绣产业成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富民产业,成为海东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名片。如今的海东,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描绘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