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关键之年看一线】黄河彩篮:工厂化的蔬菜产业
海东黄河谷地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清清黄河水不但在这里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和农田,也孕育出了我省现代菜篮子的示范基地 “黄河彩篮”,凭借工厂化式生产,这里的现代高效农业让人耳目一新。
在海东市循化县沿黄河地带的川水地区内,一排排排列有序的大棚,如连绵起伏的山脉,横亘在田野之上。这里便是“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
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晓军:我们这个“黄河彩篮”产业园占地是2000亩,总共有高标准的日光节能温室578栋。记者:这些大棚都在使用吗?马晓军:没有一栋是闲置的,所有的棚都在生产种植。记者:那都种植了哪些蔬菜?马晓军:主要是以茄果类为主,有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还包括一些瓜果这些。像这栋棚种植的就是辣椒,我们去看一下……
走入大棚热浪扑面而来,裹挟着泥土的气味与菜蔬的鲜香。绿色的辣椒苗在精心布置的田垄中茁壮成长,细长的果实垂挂在枝叶之间。
记者:这里面种植的都是什么品种的辣椒?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晓军:这个是循化线椒。记者:这样一个棚大概的产量有多少?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晓军:像这个棚的产量能达到4500斤左右。记者:现在临近春节了,春节期间它的销量怎么样?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晓军:基本上在本地就能销售完,而且每斤的价格现在能达到35元。像这个辣椒,长了10天左右,在过五天就可以采摘了。辣椒最长的能达到30公分左右。
“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提高蔬菜产量及品质,将一栋栋日光节能温室转变为生产车间,每栋温室里安转上电动卷帘、补光灯、电子传感系统等设备,进行温室环境的智能化、自动化调控,为种植的叶菜、茄果类蔬菜等温室作物的生长提供理想舒适的生长环境。通过技术应用,让传统农业中的“模糊”处理转变为“精确”把关,让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实现了产量与品质双增收,为工厂化种植打牢了基础。
循化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主任 马建斌:我们这个园区实行的是一个工厂化的模式,就是通过我们的公司,把懂技术会经营的这些种植户引进到园区来,再(将)这些现代设施农业工厂化的运作以后,既能保证蔬菜的这些品质,保证它的产量。能带动周边的农民有270多个人在我们这就业,年人均工资达到20000元以上,这是务工收入。
每栋日光节能温室里,蔬菜叶片翠绿舒展,根部流动着精准配比的营养液,工作人员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根据每栋温棚里不同蔬菜生长需求,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滴灌给蔬菜。
循化县黄河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A区区长 马鑫:它的优势在于节水、节肥。现在正值冬天,冬天如果大水漫灌的话,一个土地低温起不来,根系会遭到破坏,用水肥一体化的话,它一滴一滴,就像人们打点滴,一滴一滴打下去,如果水少了,我们这里能监控到,水多了,我们也能监控到。如果没有水肥一体化的话,冬天生产保证不了。
“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运用科技的手段探索工厂化种植蔬菜的新模式,为蔬菜生产创造出了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工厂化模式生产为色彩单调的冬季涂抹上了一笔笔绿意,同时也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循化县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主任 马建斌:我们进行集中的育苗,工厂化育苗以后,在定植到日光节能温室里面,定植到日光节能温室以后,进行温度、湿度、光照度一体化的智慧管理,保证长出的蔬菜品相,还有口感都能达到集中生产的标准。
据了解,循化县聚焦全省“大菜园”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做大做强做优“黄河彩篮”建设,全方位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主战场”。如今园区实现年产蔬菜4500吨,产值约2000万,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