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省两会】交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湖答卷
高水平保护,高标准创建,高质量发展。我省在创建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积极探索中,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三个目标的相统一。呈现出保护和发展相得益彰的青海湖答卷。
“大天鹅再加410(只),在铁卜加,这么多大天鹅。和上个月调查的(数量)差不多。”
每当进入冬季,青海湖的冬候鸟大天鹅陆续迁徙而来,它们将在青海湖西北岸度过一整个冬天。伴随着大天鹅的飞翔轨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巡护员们也开启了对冬季越冬水鸟的监测和记录工作。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 孙建青:特别是在冬季的时候,(在)大天鹅的栖息地进行冬候鸟的调查和巡护,也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这几年经过调查,来青海湖越冬的大天鹅,它的数量基本维持在500只左右。
青海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每年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有数十万只。同时又是中国境内夏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监测和摸清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鸟类主要栖息地的分布状况、种群分布结构及动态信息,看似简单年复一年不断重复着的的调查巡护工作,却为科学保护和管理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着重要依据。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 孙建青:我们的巡护监测工作是我们保护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2007年开始,我们的监测形成了一套制度,每个月基本上监测一次,冬季的时候每两个月检测一次,像普氏原羚的话我们是一年分四次监测,通过规范性监测,形成的监测数据为青海湖的生态保护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也为今后国家公园的设立提供了扎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正在开展的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环湖监测巡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水生生物调查、生态环境及资源状况综合调查,为更好地保护青海湖提供了规范、有效、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实现了从单纯的鸟类保护向以科研为主的全方位生态保护转变。
目前,青海湖正处在创建国家公园的关键阶段。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多年的保护历程使青海湖水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也在全面推进。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 陈德辉: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在统筹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过程当中,完成了国家公园创建的前期的65项任务,现在国家公园创建也进入到了绩效评估的过程,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更多的访客,环湖的群众分享到国家公园创建的红利,同时也能够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建设,发挥大美青海生态高地的魅力。
保护青海湖是生态课题,更是发展课题。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资源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禀赋。通过高水平的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青海湖人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孟登奎:在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过程中,积极挖掘青海湖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区域特点、个性特质的精品旅游路线和项目产品,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加快融入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统筹好大保护,运营好大景区,全面创建国家公园体制下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