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青海推动林(草)长制成为生态惠民长效保障
林(草)长制推行以来,青海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林(草)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土绿化、林草保护、林草体制改革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林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冬季是森林防火压力最大的季节,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全省各级林(草)长层层压实责任,严阵以待。这天,西宁市大通县的县、乡、村三级林(草)长共同开展巡林护林。各级林(草)长都有自己明确的管护任务,通过林(草)长常态化巡查制度,加强对辖区内森林资源的日常监管,做到责任全覆盖。
西宁市大通县宝库相乡五间房村主任 村级林(草)长 陈勇:村子就在这一片林场里,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家园守护好,保护好。
这些年,大通县宝库林场以探索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为着力点,统筹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走深走实。林场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种苗培育等林业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7.68万亩,封山育林7.04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分类改造和补植补栽3.92万亩。根据2020年二调数据显示,宝库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72万亩增加到118.59万亩,林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3.05%增加到67.85%。
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场场长 蔡有柱: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是桦柏落叶松树皮上自然生长出的地衣植物,包括咱们林区里面石头上也长出来,它长得越多,实际上是咱们的大气环境越好,也就是生物多性这一块越丰富,生态环境越好,说明咱们的管护越到位了。
地衣植物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可作为空气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在污染严重的地区难觅地衣踪迹,如今随着宝库林场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地衣植物随处可见。大通县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已达43.3%,居青海省首位。这些年,大通县积极创新和完善林(草)长制部门协作机制,建立了“林(草)长+法院院长+检察长+警长”的“四长”联动工作机制,取得良好效果。
西宁市大通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蔡桂林:大通县建立了三级联防的防控体系,我们县跟州县之间,还有我们联防委之间,还有乡镇之间都建立了联防的体系。同时结合我们林草整治打通“最后一米”的机制,实现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防控的总体体系。
林(草)长制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制度创新,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力度不够、责任不实等问题,促进巡林工作,筑牢林草区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大通县共有570名林(草)长、1880名林草管护员,实现了253万亩林地、250万亩天然牧草地的网格化管理。
西宁市大通县副总林(草)长 副县长 陈生凯:我们大通县建立林(草)长常态化巡查制度,充分发挥护林员和草管员的前哨预警作用,加强对辖区内森林资源的日常监管,将管护巡查力量延伸到最前沿。在全省率先修订完善《大通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把资源巡护、森林草原防火等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地块,形成了“山有人管、责有人担”的管理格局,实现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长效化、制度化。
自2021年9月全省林(草)长制工作全面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总林(草)长亲自部署,亲自安排,亲自推动,省级23个协作部门全力推动,各市州总林(草)长认真履职尽责,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源于基层、植根基层的林(草)长制已成为压实地方生态保护责任、提升林草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成为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
青海省林草长制办公室副主任 雷延明:截止目前,全省共设立6842名林(草)长,单独设置249名林(草)长助理,发布各级林(草)长令182个,省市县三级林(草)长巡林巡草1441次,开展培训46次,设立林(草)长公示牌1153个。全省创新工作机制77项,累计解决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问题465个。目前,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初步构建,林(草)长制效能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