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青海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群体,专业设置基本覆盖青海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根据青海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建成光伏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有针对性地为我省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专门开设光伏工程技术、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和太阳能电站运维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通过系统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专业知识准备充分,实操技能过硬的技术人才。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光伏发电工程技术专业学生 谢延祯:在学校学习了两年,从光伏发电原理技术到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技术都基本掌握,下一步学校为我们对接了相关的光伏企业去实习,熟悉了理论和实践,我也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
为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光伏产业的要求,学校与光伏产业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了解光伏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实际运作。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能源材料学院院长 赵文天:我们目前和天合光能、泰丰先行以及宁德时代这些企业有密切合作,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以及课程体系的制定,学校紧密对接光伏产业链,下一步将设置储能材料工程技术和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将来学生面向西宁经济开发区的千亿级锂电光伏产业,主要培养的是制造光伏产品制造新能源发电设计电站的设计以及复杂的维护和基本技能人才。
近年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区域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动态调整专业,发挥交通运输类专业优势特色,对接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需求,先后开设生态保护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分析检验技术、储能材料技术、旅游管理等涵盖10个专业大类的36个专科专业,建成8个专业群,为我省“四地”建设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黄平:我们将主动适应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组建生态农牧专业集群,组建能源与化工专业集群和机电工程专业集群,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日,青海三角城种羊场迎来了一群00后“医生”,他们是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他们走上了实习岗位。未来一段时间,他们将与草原、羊群为伴,认真研习养羊技术与羊病防治。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学生 才太加:小时候我爸爸和养殖户想把养殖规模扩大,但是那时候条件不够,请不到技术人员,从那时候我就对畜牧兽医产生了更大的决心,这次实习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希望将来能给家乡付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农牧类高职院校。学院发展立足青海,服务“三农”,现已形成高职教育、中职教育、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格局。累计为我省农牧区培养了3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讲师 汪正英:我们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现在已经遍布青海省畜牧方面的各个行业,学生下去之后能够吃苦,专业技能特别扎实。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 冯秉福:专业紧紧地镶嵌在我们农牧业的生产线上,主要包括畜牧兽医、草原技术、农牧业经济管理等。
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输送的重要端口,多年来,青海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政策导向,保持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新增环境保护、光伏发电等20多个紧密对接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的专业,形成具有青海高原特色职业教育专业群,助力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
青海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 赵晓伟:我们将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科学优化调整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计划到2025年建设30个骨干专业,新增一批新兴专业,专业结构日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