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时】小村庄里的特色产业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鲁海曦发布时间:2023-11-15 查看数0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抓手。种植马铃薯、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养殖业、差异化增收……走村入户看发展,今天我们聚焦“小村庄”里的“大产业”。

草茁牛马壮,牧歌伴野归。达坂山下,马群正在悠闲地吃着牧草,村民张培洪赶着十几匹马驹正往家走。

西宁市大通县向化乡三角城村村民 张培洪:养上马,人也轻松一点,好管一点,饲料少吃一点,方便。

达阪山南麓的西宁市大通县向化乡三角城村,属于高海拔脑山地区,以前村里靠着传统的牛羊养殖增收。这几年,随着市场的变化,张培洪另寻他路,开始养马。

西宁市大通县向化乡三角城村村民 张培洪:马是我去年刚买的,(现在)基本能卖五千多块钱,长大之后能卖七八千。

另辟蹊径,差异化增收。张培洪先行先试成了村里的特色养殖“头一号”,而同村的“种植大户”常冬梅也没闲着。眼下,到了马铃薯的丰收季,常冬梅带着部分村民一边在大田里挖马铃薯,一边在村子里分拣。

西宁市大通县向化乡三角城村村民 常冬梅:透明的袋子是每个4两以上的,拣的是商品薯;红袋子是我们的种薯,发往云南那边很受欢迎;黄袋子是我们的种子,也是发往云南,我们种子拿到那边的话,产量很高,一亩地可以产1万斤左右。这样一来,我们的收入会比较高一点。

通过土地流转,常冬梅今年种了近6.7公顷的马铃薯,并按照大小分拣,既可内销又可外运,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

西宁市大通县向化乡三角城村村民 李春花:我们抬袋子的,捡洋芋是100块钱,比较方便,在家附近干,家里的农活也能顾上。

有了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增收,那么如何发挥村集体经济的效益,让更多的群众受益?2020年,村里投建马铃薯粉条加工厂,解决了近百人就近务工问题。今年,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作为对口联点帮扶单位又投入7.32万元的包装机械,完善了马铃薯生产销售链。

西宁市大通县向化乡三角城村驻村第一书记 马龙:前一阵子我刚从重庆对接了一家实体供应链有限公司,他们大概一个月是8到15吨的销量。把这些销掉,然后我们今年的洋芋正好也来了,刚好继续生产,这样就可以为明年的订单做准备。

深挖传统种植业做好延链补链强链的文章,打破常规养殖业利用市场做好差异化增收的渠道。乡村振兴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发展的道路,而路的终点就是让农民增收、让农业增效,更好的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西宁市大通县向化乡三角城村驻村第一书记 马龙:最后想达到全体都富裕,大家的口袋越来越饱,村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好,这是我们大家包括我们驻村工作队的一致的期望,也是我们现在我们三角城村大家的一致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