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海西:新能源产业“借光行风”渐入佳境
海西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照及土地资源“借光行风”,大力发展风能、光能、光热等新能源产业,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向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逐渐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走进海西州德令哈市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一排排定日镜在戈壁上汇成一片“蓝色海洋”,一座近200米高的吸热塔直冲云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不断释放着绿色电能。
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 曹得宏:50兆瓦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项目,采用塔式太阳能发电技术路线,可实现连续24小时发电,年发电1.46亿度,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气体11.9万吨,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4.8万吨以上,并为当地约8万户家庭提供绿色清洁能源。
占地1776公顷的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每年可发绿电22亿度,满足200万个家庭一年所需,节约标煤54.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8万吨。
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负责人 杜琰:该项目是国家第一批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项目,也是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制绿氢的首次尝试,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对推动海西州经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海西州的戈壁旷野“风”“光”富集,年日照小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风能可用时间达3500-5000小时的优势,使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随风起舞,格尔木市东出口原本荒芜辽阔的旷野,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
三峡集团青海分公司锡铁山检修中心负责人 马雪峰:在海西州共安装风力发电机组204台,年发电量可达6亿千瓦时,每年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约47.1万吨,为海西提供了大量可再生能源。
虽说“风”“光”俱佳,但如何破解风光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强的弱点,成为摆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今年7月1号,开工建设的的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领域具有诸多优势。
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检修中心主任 刘茁汉:项目采用深低温梯级蓄冷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将在我国新型储能建设领域做出有益地探索,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追光逐日 、御风前行。海西州坚持把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已建成光伏电站176座,光热电站3座、风力发电场87座,清洁能源已成为海西第一大电源,占海西电网总装机容量的98%。
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高级工程师 易代新:截止2022年底,海西州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327万千瓦,年发电量185.6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670万吨。今年全州清洁能源装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