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加快推进区域空间变革 促进“大西宁”高质量发展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3-09-25 查看数0

区域发展战略一直以来是促进青海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多年来,西宁作为青海省会城市,积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以加快推进区域空间变革为抓手,落实“城镇带动”战略,努力促进“大西宁”环状组团发展新格局。

2020年7月,“湟中”撤县设区,设立西宁市湟中区,这对湟中乃至西宁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标志性意义。不仅有利于促进湟中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西宁市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快推进主城区产业和功能外溢,进一步开拓了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能级、放大了辐射效应,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充足的回旋空间。

西宁市湟中区委副书记 区长 郭健:湟中区现在正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主要是得益于前期的一些基础,像脱贫攻坚阶段,湟中区农业农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就是湟中区撤县建区,对我们融入主城区的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湟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撤县建区”让湟中区的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湟中区充分发挥西宁近郊地缘优势,借势而为,乘势而上。针对三面环西宁,如何突出城郊型经济和乡村经济特色,给予主城区做好服务配套,湟中区进行了深入的谋划。

西宁市湟中区委副书记 区长 郭健:我们主要是承接西宁市一些产业的外溢,(西宁)在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链的同时,肯定会有很多下游配套的工业企业要落户到我们区,所以我们现在也在积极着手提高我们承接的能力,就像在我们的上新庄,现在整体有1000亩的工业性的产业用地,完全可以进一步地承接市场产业的配套和一些产业的转移和对市场的、产业的服务。

十年来,湟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人均翻了一番,2021年经济总量跨上200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健康。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26.43%提升至50%。

西宁市湟源县位于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交汇处,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生态是优势也是潜能。湟源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十年间,湟源建成高标准农田19万亩,培育涉农经济组织187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

西宁市湟源县委副书记、县长 董峰:湟源县发展的定位就是湟水上游的生态强县,去年成功创建了全省生态价值产品的试点县,我们想把这块牌子继续做亮,让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让生态产品能够实现价值的转变。

近年来,湟源县充分利用背靠大牧区、面向大市场的地缘优势,主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做到“小县有作为”“小县大作为”,谋划青藏高原地标农产品交易港建设,着力打造农畜产品产业集群。

西宁市湟源县委副书记、县长 董峰:围绕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相关工作,把牦牛、农特产品做得更优更精。湟源县有文化底蕴,日月山、丹葛尔古城,包括大黑沟都是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又符合年轻人,又符合咱们外地游客(需求)的一些旅游景点。我们想着把这些旅游景点如何把它串起来,然后再往新里、往实里、往细里加强服务工作,把一些经验做精做高,做精做细。

大通县紧扣“筑牢西宁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的功能定位,从省市大局出发、从发展实际着眼、从民生实事入手,拿出实打实的硬核措施。十年来,大通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21年达到132.5亿元,年均增长6.9%。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改善。2021年财政收入达到9.54亿元,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2.9%,居西宁市五区两县之首。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76.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29.8亿元,产业结构稳中调优,发展动能持续释放。着力构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西宁市大通县委副书记、县长 马明旭:大通县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焦产业优化,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聚焦投资消费,千方百计抓投资上项目、提品质扩消费,把发展第一要务落到实处。聚焦绿色发展,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统筹实现生态质量新提升。聚焦城乡融合,着力提水平、补短板,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聚焦三农发展,扎实推动粮食稳产保供、乡村振兴稳健前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聚焦改革开放,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高质发展新动能。聚焦发展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聚焦改善民生,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多措并举做好民生建设,迈出共同富裕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