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提升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近年来,我省通过打造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着力提升养老功能品质,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基本形成以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稳托起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在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做趣味手指操,用最简单的方式加强日常养生保健,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今年87岁的朱秀莲在这里已经居住了一年多,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环境受到了老人和家属的青睐。
西宁市民 朱秀莲 :服务特别好,真的。他们做到的我们家里人可能做不到,洗澡、剪指甲、洗头、都很好,生活上啥的都没说头。
作为我省首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各种软硬件设施让老年人生活便利,心情愉悦,养老服务也不再局限于日常看护、生活照料,而是对老年人进行全身心的关怀。
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经理 高宗慧:入住的老人基本上都是户籍城西的,有刚性需求的。儿女们来看的时候还比较方便,养老不离家,所以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中午十一点半,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爱老幸福食堂开始提供就餐服务,辖区老人通过手机点餐完成配餐。
西宁市民 姜模刚:国家和社区给我们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方便,我们这岁数大了,自己也不愿意做饭,在这吃的时候感觉到挺好。
如果说爱老幸福食堂打通了老年人就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那么老年活动中心则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西宁市老年活动中心设有阅览室、健身房、舞蹈室等多个功能区域,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教育、健身等主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美丽高原艺术团团长 张晓阳:给老年人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有了免费的场地、免费的开水,我们特别喜欢这个地方,这是我们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地方。
西宁市老年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 李苗:每天来这边活动老年人大概有200多人,民族舞、形体,还有合唱、乐器表演、书法、国画、剪纸工艺这些特色课程都有,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文体娱乐的平台。
与此同时,我省全力推进“智慧民政”应用平台建设,西宁市老年活动中心智慧民政大屏在显示民政业务数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爱老幸福食堂配餐服务的全流程监管。
西宁市老年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 李苗:平台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决策、数据预警和数据动态监管工作。
近年来,我省实施国家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优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投入资金1.2亿元为全省9.9万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现城乡统筹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投入资金3.7亿元,实施养老服务设施能力提升、居家式老龄化改造和农村互助幸福院新建、改扩建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城市呼叫服务圈和农村互助服务圈为核心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青海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 李满庭: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社区居家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