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青海:厚植生态底色 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作为国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资源服务价值18.39万亿元。多年来,青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生态为底,坚定生态自信、提高生态自觉、实现生态自强,不断谱写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眼下正是海东市平安区青宏杏的收获季,一大早,家住古城乡新庄村的马彦青就到家附近的大红岭基地上班。
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新庄村村民 马彦青:收入一个月三千多块钱。农闲的时候过来摘杏子。这个发展起来好,对我们周边都好,打工都方便。
和马彦青一样,周边村子的不少村民来这打工。大家穿梭在杏林间,摘下一筐又一筐杏子。有了青宏杏的“落户”,乡亲们把“大红岭”还称为“杏福岭”。
究竟是什么让原本“一片荒山”的大红岭,变成“青山披绿”的杏福岭呢?
海东市平安区杏福岭生态产业园负责人 罗彬:2018年开始落地建设,项目主要是以我们企业经过7年培育出来的经济林果树品种为基础产业。截止到目前,整个园区里面已经种植了3800亩青海省的地方良种青宏杏。当时选个项目主要是想着要“以山养山”。
杏福岭的“以山养山”“靠林养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2018年,杏福岭生态产业园开始建设,大家在大红岭的山地沟岔间种下一棵棵杏树,悉心培育、耐心灌养。如今,大红岭整体绿化面积达60%以上,247公顷绿化带内青宏杏树达18万株。春赏花,秋摘果,冬挂干,荒山摇身一变,既成为生态绿化示范区,也成为旅游度假首选地,辐射带动当地12000户村民增收,吃上“绿色饭”。
海东市平安区杏福岭生态产业园负责人 罗彬:把山绿起来了,还让山富起来了,接下来我们还会再扩展种植面积,把最好的生态转化成经济(效益)。
大红岭变成“杏福岭”的答案藏在“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中,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里。
海东市平安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冶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富硒、旅游和生态环境优势,探索出多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发展等多种“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生态保护和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周边村庄增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路子。
顺着湟水,一路向西。在国道109湟源县境内的一处湿地游园里,香蒲插满水泽,湿地翠绿如伞。离湿地不远处就是湟源县污水处理厂。
西宁市湟源县城镇污水处理厂办公室副主任 韦美玲: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进入到湟水游园,使污水沉淀,起到污水的高效净化作用。也为全县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居民在绿水青山之间享受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过滤废水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将水质进行再一次净化,最终使出水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排入湟水河。这种做法既净化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近年来,湟源县紧抓全省首个、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契机,深入开展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绿水青山成为最大的民生福祉。
西宁市湟源县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员 程严霞:主要河流湟水河出境(扎麻隆)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水体功能要求,空气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63.3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点位增加到76个,实现了我省主要生态区域全覆盖。退牧封育、治沙种草等24项工程,正在青海所设的4州21个县市、39.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上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五级河湖长体系建立、可可西里禁止非法穿越,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对外限制开放,年保玉则景区永久封闭……青海,正在用最强有力的生态保护制度保障,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法规与标准处处长 殷雅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行以来,全省共办理赔偿案件115件,推动修复土壤超过23.1万立方米、森林275.8万平方米、草原60.25万平方米。
从湟水之滨到三江之源,仰望青海,不变的是长云雪山、三江川流,巨变的是国家公园省的设立、“两山”论的实践、青海绿色底蕴的不断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