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特有珍稀鱼类“细尾鮡”重现澜沧江流域
记者从玉树州农牧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获悉,近日,当地发现了三江源澜沧江流域消失40多年的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鱼类——细尾鮡。
日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玉树州、囊谦县两级农牧执法部门,在三江源区的澜沧江上游扎曲流域囊谦段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和种质收集中,发现濒危珍稀鱼类——细尾鮡。该物种曾在上世纪70年代被少量记载,此后一直未被监测发现,一度被认为灭绝或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细尾鮡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鱼类,也是澜沧江流域唯一的肉食性底栖原生鱼类,该物种数量极少,分布范围狭窄,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是间接反映水体水生生物生存状况的生态指征物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赵凯 近些年我们围绕着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部署的一些水水生物本底调查项目,结合国家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实施之后开展的一些完整性评价的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澜沧江流域我们也是第三次进行深入调查,这次发现细尾鮡,说明这个鱼类仍然是存在的,而且在澜沧江流域的生活、生境状态下,生存得还非常好。
此次鱼类资源和种质调查,在澜沧江上游发现细尾鮡以及前腹裸裂尻鱼、澜沧裂腹鱼、光唇裂腹鱼等该流域全部有历史记载的原生鱼类物种,表明该水域水生生物资源完整性保持良好,禁捕工作成效显著,填补了青海省细尾鮡实时监测数据的空白,为我国三江源地区鱼类多样性保护和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赵凯 说明这个流域里它的鱼类的完整性,保护得还是非常好,它的鱼类的完整性,物种的结构仍然保存了原有的、原始的那种状态,那么这个肯定跟我们生态的保护、生态的转变,当地渔政部门的管理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