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行进青海·放歌新时代 奋进新海南】筑牢生态屏障 沙漠上演“绿色奇迹”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杨燕发布时间:2023-08-09 查看数0

近年来海南州围绕“三江源、共和盆地、青海湖流域”三大生态圈,有序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防沙治沙等项目,通过实行造、封、育并举,乔、灌、草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成功打造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形成了特有的高原治沙经验和成果。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原党支部书记  旦正:这个村庄叫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这是22年前照的一张照片,那时候村庄、村庄周围都是一片沙漠……

位于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的下卡力岗村是曾经有名的沙患之地,如今郁郁葱葱的模样很难将它与泛黄的照片联系在一起。沙珠玉因先天生态脆弱,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着下卡力岗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几十年来,大家种树、种草、清沙、固沙,昔日的“荒漠大峡谷”变成了如今的“西北小江南”。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原党支部书记  旦正:村庄的每一棵树,保护它的生命就像保护我的孩子一样,我们也给下一代的年轻人说了,树每年都要栽,栽树不嫌多。

封山封沙育草育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沙珠玉六十余载的治沙历程,逐渐探索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治沙成效、改善生态环境,也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粮食安全问题。如今,新一届村党支部继续带领大家艰苦奋斗,努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党支部书记  山珠加:在一届一届党支部的带领下,下卡力岗村现在防沙治沙绿化达到了80%,现在我也接了旦正书记的班,继续把生态保护好。

造林治沙,久久为功。根据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测定,如今沙珠玉气候明显改善:沙区农田林网范围内平均风速降低了48.5%,风沙灾害减为“零”。“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已成为沙珠玉独有的田园风光。

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副乡长  马明学:现在已经形成了封沙育草区、固沙造林区、农田林网区三道生态屏障,防沙治沙成果在沙珠玉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全国防沙治沙的史册上,从风沙滚滚、寸草不生,到绿树成行、青草成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贵南县绝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拉旦是木格滩150余名护草员中的一员,一大早,他收拾装备、带上干粮,骑着摩托赶往木格滩进行日常的巡护工作。从观景台上向远处眺望,成片的植被绵延不绝,杨树、柠条等植物牢牢束缚住下面的沙丘,这条珍贵的“绿色长城”就是有名的木格滩绿化带。

海南州贵南县森多镇鲁秀麻村村民 拉旦:以前这里沙漠化比较严重,只要有风,风沙就比较大,这几年的治理有了很大的改善,草长起来了,沙子也稳固了,我们种庄稼、牧牛羊,都不再成为问题。

黄沙淹没草原,天空昏黄浑浊是拉旦对那段岁月最深的记忆。自1996年开始,贵南县每年组织近千名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进行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但山大、沟深、高寒、多风,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防风治沙工作困难重重。

海南州贵南县森多镇鲁秀麻村村民 拉旦:我的印象很深刻,为了防沙治沙,大家一起努力种树种草,无论多么困难大家都一起坚持了下来,这是我的所见所闻,自己以前跟着种树种草,现在做了林草管护员,每天过来巡护,也希望能为木格滩的绿化作点自己的贡献。

为提高植被成活率,贵南县各族干部群众总结出“大穴、高杆、深埋、围栏”四位一体的杨树深栽综合配套技术,解决了高寒、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树种选择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树苗栽种后的成活率。现如今,木格滩周边黄沙头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96的2.6%提高到19.24%,治理沙化面积达13万公顷,2.6万余公顷沙漠得到有效治理。

海南州贵南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技术员  才让东主:我们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凝聚全县人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继续秉承和发扬贵南县治沙精神,筑牢全县生态安全屏障。

截至目前,海南州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21.3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8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9.2%,累计投资8.6亿元完成沙漠化土地治理212.74万亩,多年持续不断荒漠化治理,海南州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持续“双减少”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保护能力持续增强。

海南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何香龙:我们将深入践行“林草兴则生态兴”的时代使命,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始终做到生态保护和修复并重,做大做强生态文明,做深做细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