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以“国之大者”的政治担当 不断提升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3-07-24 查看数0

湟水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流域内集中着青海省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青海的“母亲河”。结合主题教育,青海各地区各部门上下联动、共同发力,落实保持青海全国唯一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省份成绩的要求,牢牢守住“流域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底线,确保湟水沿线水质整治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金色七月,时值湟水丰水期,在湟水发源地——海北州海晏县,生态管护员深入负责范围区域,进行常规河道巡查工作,认真排查沿河地区是否存在垃圾堆放、排污等现象。

海北州海晏县全域生态管护员 王生财:我们每天巡河一次。我们要尽好自己的责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作为湟水的发源地和省会西宁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海晏县充分发挥全域生态管护员作用,采取“专项整治+日常清理+农户清理”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持续推进村庄集镇、河道沿线、水系沟渠等的集中整治。目前,湟水海晏段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2类,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海北州海晏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干部 张新贵:按照海晏县河湖长制巡查制度,对河湖管护范围内保洁是否到位,河道有无障碍,是否存在涉水违章建筑物等方面,来重点指导乡、村河湖长制工作。

细化湟水流域水质综合整治,推进重点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在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新建的一号综合车间里,工作人员们正在进行全面试运行后的常规巡查,确保污水收集处理的每一步都精确无误。

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第三污水处理厂扩能工程项目工作人员 李娜:一号综合车间是我们污水处理厂一个核心工艺的阶段,它包含生物池、膜车间,以及鼓风机房。采用的工艺是A2O和膜处理的工艺,特点就是占地少,然后构筑物的数量比较少,但是能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

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承担着西宁市主城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2021年开始实施扩能工程,今年4月底全面进入试运行。建成运行后,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处理后水质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

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第三污水处理厂扩能工程项目工作人员 李娜:三污扩能工程建成以后,西宁市主城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由原来的41.75万吨/日提升到49.75万吨/日,也就是新增了8万吨的日处理能力。

提升湟水流域水质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湟水流域生态持续改善则是对治理成果最好的嘉奖。在海北州海晏县,海晏河清不断孕育着湟水源头;在西宁市,1202名河湖长、953名河湖管护员守护着湟水河畔一草一木;如今,一幅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秀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海北州海晏县委常委 常务副县长 喇海峰:坚决扛起湟水“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深入开展“禁塑”、“无废城市”行动和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深化“五员合一”改革,开展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系统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

西宁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西宁市政府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 沙东海:目前,湟水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西宁段)4到5月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6月份达到II类水质标准,下一步将有效落实湟水河水环境水生态的综合治理,达到一个明显成效、提升各项工作的管理水平,湟水水环境、水生态有效得到治理。

湟水流域水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青海省作为全国唯一的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的省份,这既是我们历史的成绩,更是我们坚守的底线。结合主题教育,青海把湟水流域水质综合整治作为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等多个专项行动,实行问题“排查、反馈、核实、整改、验收、销号”闭环管理,实现了在“6月30 号前湟水全流域国控断面达到Ⅲ类及以上”的目标。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吴志城:紧扣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牢牢守住“流域的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坚持生态优先、源头治理、工程治理,建立健全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运营体系,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督考核,推动形成“厂网一体、建运一体、城乡一体”的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确保湟水水质整治重点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