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青海:高素质人才交流驱动高质量发展引擎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加速发展,促进人才交流和创新驱动,近年来青海不断优化引才方式,从名校交流着手,让学术交流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让理论知识从学科建设走向全省产业布局。
陈宇,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也是青海民族大学聘任的氯平衡产品PVC性能提升项目的团队负责人。盛夏时节,陈教授再次来到高原,在青海民族大学的化工实验室查设备、问进度。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宇:一方面是高分子增速剂的合成这个方面,因为这个里面涉及到的化学方面的知识,我本人也是高分子化学这方面的。20多年的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的,所以说在这方面支持力度比较大。
此时正在和陈教授交流的是青海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林泽中。两人正在通过拉力机测试,在这一阶段PVC材料的力学性能。
2020年以来,天津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计划联培博士导师,经过对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充分调研,确定联培博士研究生课题为氯平衡产品PVC性能的提升。
青海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林泽中:我觉得通过这个团队的引进,对我们这个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还有我们的产业的产业化有很大的帮助。
聚氯乙烯简称PVC,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聚乙烯的树脂。在青海,盐湖行业电解金属镁技术每生产1吨镁就伴有约3吨氯气。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PVC产品,对于PVC行业发展,以及盐湖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研发,不失为盐湖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
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宇:我们好多人是搞基础理论的比较多,而咱们这块儿其实面向应用的技术比较多。而我们通过理论跟这边儿的实践相结合,我们有可能碰撞出“火花”。
打开科研之门,共谋研发之事。在交流技术的同时,三年来,项目接收青海民族大学联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近10人开展科学研究。2022年该团队入选青海省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
青海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 李沈民: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学会了操作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仪器设备。
以项目为平台,以人才交流研发为方式,以研发成果提升为目标。这种柔性引才为人才提供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如今,青海民族大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基于盐湖氯平衡产业“本-硕-博”人才特有培养模式,为青海民族大学化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天津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组建了盐湖PVC智能调控团队。
青海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林泽中:目前我们团队大约有20人,就是涵盖了本硕博,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对我们整个通过柔性引进的这种方式对我们青海民族大学服务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有了很大的支撑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