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青海:多措并举 激发耕地保护利用“后劲”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近年来,青海省扛稳耕地“三位一体”保护责任,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不断改进和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制度,严格落实全省838.7万亩耕地保有量和737.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多措并举激发耕地保护利用“后劲”。
这两天,在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查达村,一些企业来对接土地流转事宜。
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查达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德说:并起来之后,土地的利用价值也比较高,而且对我们老百姓的收益这一方面也有一定的提高。现在1200多亩地,我们委托流转到第三方。
2020年,通过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贵德县将1180多亩的未利用土地,即其他草地、碱性地、荒草地,进行综合整治。项目完工后,整体移交给河东乡查达村,由村集体后期管护利用。2021年,查达村将部分土地流转给企业经营。
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查达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德说:去年我们村集体流转以后,村集体收入将近39万,我们想着把这一部分钱用到村集体产业发展上。
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土地。查达村的村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增长点。如何利用好土地流转带来的资金?村党支部决定,引导村民发展红根韭菜产业。
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查达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德说:韭菜种上之后一年最少割四茬,一茬最少1500斤,现在按照一块钱来算,一茬就是1500块钱,割上四茬就是一亩地上能收6000多块钱。
土地流转、企业用工,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了“打工人”;发展产业、科学种植,农民又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了“田主人”,土地保护利用、耕地占补平衡之间关系进一步理顺。
海南州贵德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项目负责人罗晓庆说:我们以保护土地资源和保障发展为主题,深挖后备资源潜力,力保耕地占补平衡。自“十三五”以来,我县实施土地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共四个,补充耕地面积合计4583.85亩,严格落实占补平衡责任,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守住我县21万余亩耕地红线。
如何将耕地保护和有效利用落到实处?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马场湾村也有了新的探索。这里,山高坡陡、山路崎岖,多为陡坡地、插花地。通过实施“坡改梯”项目,村里的越来越多的“小田”变为“大田” ,随之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马场湾村村民孔宪贵说:最大的区别是改变了耕作方法,原来山高坡陡主要靠二牛抬杠耕种,推了梯田之后就可以上机械,对人力有了更大地改善,比较方便。
合理实施项目、改善土地耕作条件、改变生产方式,顺应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湟源县在耕地保护中压牢压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责任,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西宁市湟源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科科长李永可说:全县的耕地面积是30.22万亩,每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9.8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以后,撂荒多年的耕地得以全部耕种和流转。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为力争做到农牧民增收和耕地保护完善相得益彰,我省自然资源部门还和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印发了有关牛羊养殖(育肥)等设施农业用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的文件,明确,在不破坏耕地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季节性使用耕地进行畜禽圈养育肥、枸杞晾晒等活动,以耕地保护“田长制”,逐步构建起了“人田对应”的保护责任体系,。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一级主任科员李慧燕说:在全省21个耕地保护重点县(市、区)试点建立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田长制”及网格员制度体系,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和地块,实现“谁的田谁来管”,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保护耕地的前沿力量,加快构建“人田对应”的保护责任体系,巩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局面。